2025 年青年干部培训学习感悟
2025 年 7 月 15 日至 7 月 26 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
组织的“青年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作为一名在办公室从
事文秘工作近 8 年的“老笔杆”,此次培训于我而言,既是一次
“充电器”式的知识补给,更是一场“淬火炉”式的思想洗礼。
12 天的培训里,从理论课堂到实地调研,从案例研讨到情景模
拟,我在“学、思、践、悟”的循环中不断打破认知边界,对
“文秘工作何为、青年干部当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将学习
心得总结如下。
一、破“文牍茧房”:在“笔杆子”再锻造中锚定政治坐标
培训首日,市委党校王教授以《新时代文秘工作的政治属性
与实践要求》开篇,用一组数据刺痛了我——“去年全市党委系
统督查中,因文件表述不精准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案例占比达
17%,其中 3 起因‘政策解读歧义’引发群众误解。”这组数据
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我日常工作中的“惯性盲区”:过
去总认为“文秘就是文字关”,只要语法正确、格式规范便是合
格,却常常忽略文字背后的政治导向、民生温度。
课堂上,王教授以 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起草过程为例,讲
述起草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词反复推敲的细节:最
初草案写“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后经基层调研发现,
部分地区“家庭农场”登记标准模糊,最终调整为“支持依法登
记的家庭农场、规范运营的农民合作社”,仅这一处修改,就让
政策覆盖范围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文字不是冰冷的符号,
而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每一个措辞都要经得起‘政治
体检’。”王教授的话让我想起自己去年起草的《关于推进社区养
老服务的实施意见》,其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一句,因未明
确“社会资本”的界定范围,导致部分小微养老机构误判政策边
界,后续不得不补发补充说明。
课后研讨时,同组的市发改委小张分享了他在参与“十四五”
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撰写时的经历:“为了核实一个数据,我们跑
了 3 个街道、5 个社区,发现基层统计口径与市级系统存在差异,
最终报告里专门加了‘数据采集说明’,既保证了真实性,又避
免了基层‘被问责’的顾虑。”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意识到,文
秘工作绝不是“坐在办公室码字”,而是需要“脚沾泥土”的调
研、“心贴群众”的共情、“刀刃向内”的严谨。培训期间,我们
分组到市档案馆查阅了近 10 年的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
在对比中发现:每一份重要文件的修改轨迹里,都藏着“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大到政策目标的调整,小到
表述方式的优化,无不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
落实。
此后的“公文写作实战演练”中,我主动选择了一篇关于
“老旧小区改造”的通知起草任务。以往我会直接套用模板,但
这次我提前走访了 2 个改造中的小区,与物业、业委会、居民代
表座谈,记录下“管线改造时间不透明”“施工噪音影响作息”
等 12 条具体诉求。起草时,我不仅明确了“9 月底前完成管线
图纸公示”“施工时段限定在早 8 点前至晚 6 点后”等具体措施,
还在结尾加上“设立 24 小时监督热线,对推诿扯皮问题 3 个工
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当带队的市政府办李处长点评“这篇通
知有温度、有担当,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纸上”时,
我深刻体会到:文秘人员的政治能力,最终要体现在文字对群众
需求的回应上。
二、强“调研之基”:在“解剖麻雀”中锤炼务实作风
培训第三周,我们赴邻水县开展“乡村振兴蹲点调研”。出
发前,带队领导特意强调:“这次不是‘走马观花’看亮点,而
是要‘蹲下去’找问题,每人至少形成 1 篇有数据、有案例、有
对策的调研报告。”这让我想起自己过去参与的调研——往往是
“跟着领导转、围着典型转”,听汇报多、查实情少,总结经验
多、剖析问题少,导致一些调研报告沦为“工作简报”。
此次蹲点,我们小组选择了该县矛盾最突出的“空心村”治
理问题。在太和镇白鹤村,村支书老周带着我们走了 3 公里山路,
来到村民张大爷家。“儿子媳妇在广东打工,孙子跟着我,可我
这把老骨头种不动地了,地荒着心疼,租出去又怕被‘坑’。”张
大爷的话让我们意识到,“空心村”不仅是人口外流问题,更是
土地资源闲置、代际矛盾交织的复杂课题。接下来的 3 天里,我
们白天蹲在田埂上和村民拉家常,晚上在村部整理访谈记录,共
收集有效问卷 87 份,梳理出“土地碎片化经营效益低”“留守老
人就医就学难”“返乡创业青年缺政策支持”等 5 类 18 个问题。
最触动我的是 7 月 20 日晚的“夜话会”。我们和村“两委”、
党员代表围坐在晒谷场,用方言聊起了“土地流转”的顾虑:“流
转费能不能按时给?”“土地复垦谁负责?”“万一企业亏了跑
路咋办?”村会计老陈翻出账本给我们看:“去年有家企业流转
了 50 亩地种药材,结果第一年市场不好就撤资了,地荒了半年,
村民追着我要说法,我只能自掏腰包垫付了部分流转费。”这些
“活情况”让我们意识到,推动土地流转不能只靠“政策文件”,
更需要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调研结束后,我们
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