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2025年上半年经济
运行分析点评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日之会,旨在深入贯彻省市委近期经济部署会议精神,系统盘点上半年工作成
效,科学研判当前复杂形势,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奋战三季度,决战全年度”,确保不折不扣完成全
年各项目标任务。刚才,相关部门通报了经济运行与招商数据,部分街镇及单位作了
交流发言,分管领导进行了精准点评,所析亮点、所查短板、所指方向均符合实情、
切中要害,我表示完全赞同。下面,根据会议安排,围绕全年目标攻坚,我讲三点意
见,为接下来工作定调布局。
一、察形辨势,锻强韧筋骨:准确把握当前发展态势与内在基础
综合研判上半年运行态势,我区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总体呈现稳中加
固、质效提升的良好局面。面对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与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区上下坚
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广
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向、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发展
动能不断积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
下,全区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广大企业奋力拼搏、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为打好
下半年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看到产业基础不断夯实、项目支撑作用显著、创
新要素加速汇聚等深层潜力,这既是信心的来源,更是未来发展的根基。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所指出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我们尤需巩固
拓展这些来之不易的基础优势,为下阶段攻坚克难提供核心支撑。
(一)强基固本,彰显经济增长主引擎效能。聚焦实体经济根基,工业领域动能
持续释放。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市平
均0.5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区域韧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展现出远超
预期的活力与后劲。这一成效主要源于:一是主导产业聚合效应显现。高端装备、新
材料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链整合度提升,关键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增
强,成为工业增长的中流砥柱。二是产业高端化进程提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
得突破,智能化、绿色化技改项目投产达效,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提升了行业整体
竞争力。三是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强化。现代物流体系持续完善,科技服务、数字服务
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与创新成本,为制造业升级提
供了有力服务保障。核心产业根基的稳固与升级,是抵御风险、赢得长远竞争的根本
保障,我们必须常抓不懈、持续加力。
(二)项目引领,强化有效投资关键支撑。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重大项
目构筑发展硬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5.8%,有效投资量质齐升。其
核心支撑在于:一是招商引资精准发力。锚定强链补链延链目标,锁定高成长性、高
技术含量项目,上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个,其中1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4个,招商
引资质效提升。二是项目建设全速推进。坚持全生命周期服务,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
抓、专班跟进,新开工项目21个,总投资额超*亿元。三是战略性项目落地见效。**高
端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材料科技园等旗舰型项目成功落地建设,这些项目科技含量
高、带动能力强,对优化我区产业结构、提升区域能级具有决定性意义,为长远发展
奠定了关键性基石。有效投资的持续释放与重大项目的滚动接续,是稳定增长、增强
后劲的“加速器”。
(三)动能蓄势,构筑创新驱动核心优势。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
地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亿元,同比增长5.5%,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动能培育的核心在于:一是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
达2.45%,创新主引擎动能逐步增强。二是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完善。新增省级以上科创
平台3家,成为汇聚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稳步壮大。三是创新生态
持续优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测评指标大幅改善,市场主体活力得到
有效激发,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健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
来”,我区创新策源功能与成果转化能力的持续增强,正是解锁高质量发展未来的核心
密码。
二、明察症结,激活动能脉:深刻剖析瓶颈挑战与攻坚路径
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具有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
层次不高、创新驱动力不足、要素约束趋紧、开放水平偏弱、风险隐患犹存等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尤其需
要警惕创新动能不足这一“阿喀琉斯之踵”。产业大而不强、集而不聚的问题制约着竞
争力的提升;创新投入与产出效能距离形成核心驱动力仍有差距;土地、资金等要素
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需进一步拓展;部分领域风险防范仍需高度
警惕。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相统一,以钉钉子精神,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深入践行“十四五”规划要求,“着力打通经济循环
堵点”,精准发力破除瓶颈制约。
(一)聚焦聚力,破解产业结构优化之困。产业结构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
题。当前主要矛盾在于:一是集群效应不突出。主导产业存在“集而不聚、链而不
强”问题,龙头企业引领力、“链主”企业掌控力不足,缺失五百亿级乃至千亿级战略性
产业集群,整体抗风险能力与话语权偏弱。二是价值链位置不高。部分传统产业(如
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仍大量占据中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偏低,核心技术和品牌
缺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挤压风险。三是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战略性新
兴产业体量相对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释放,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需进
一步提速。破题路径在于坚定不移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壮链”工程,推动产业集
群由物理空间聚合向化学效应的深度聚合跃升,实现价值链整体提升。
(二)靶向攻坚,突破创新动能激化之难。创新驱动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
径。当前短板集中于:一是投入产出效能不足。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层面研发投入强度
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重大价值的高端专利和核心技术成果数量偏少。二是创新生态
体系欠优。技术标准体系引领力、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力、产品质量品牌美誉度等创
新基础环境建设仍显滞后,制约创新成果转化与价值实现。三是顶尖人才严重匮乏。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前沿材料等决定未来产业格局的关键领域,缺乏战略科学
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成为产业攀登高峰的最大障碍。破题核心在于
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
实施顶尖人才引进培育计划,显著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三)精准施策,打通要素配置效率之梗。高效要素供给是项目落地发展的基本
保障。瓶颈集中体现于:一是土地资源约束趋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同时
存在存量用地利用效率低下、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现象。“标准地”改革受制于历史遗
留问题(如村庄搬迁、土地权属纠纷)推进缓慢,“项目等地”矛盾依然突出。二是资
金保障能力受限。政府专项债争取的精度力度、社会资本特别是风险投资的引入能
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水平有待提升,部分优质项目因融资问题进展滞后。三是“亩
均效益”导向弱化。对企业的投资强度、单位用地产出、税收贡献等关键效益指标的约
束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源要素错配问题依然存在。破题核心在于深化改革创
新,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综合改革,健全“亩均论英雄”评价与要素差别化配置机
制,强化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四)攻坚克难,化解开放风险应对之危。统筹开放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