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青团县委2025年全体团员干部会议
上的党课讲稿: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体团员干部会议,既是总结上半
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的“诸葛亮会”,更是一场以“团结奋
斗”为主题的“思想充电课”。坐在台下,看着大家胸前的团徽
在会场灯光下闪着温暖的光,我忽然想起上个月到乡镇调研
时,在XX村青年创业园遇到的场景——28岁的返乡青年王强蹲在
大棚里给草莓苗打杈,身边围着七八个同样晒得黝黑
的“95后”伙伴,有人递来矿泉水,有人举着手机查种植教
程,还有人大声喊:“强子,咱这批草莓要是能打进县城超
市,咱村留守妇女的就业岗位又能多十个!”那一刻,我深刻感
受到:团结奋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大棚里沾着泥土的讨
论声,是加班时共享的一碗泡面,是遇到困难时那句“我陪你一
起扛”的热乎承诺。
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忠实执行者,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
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共青团如何带
领广大青年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我想,答案就藏在我们走
过的路里、扎在青年的心坎里、融在时代的浪潮里。
一、团结奋斗是刻进共青团血脉的精神基因
翻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
结奋斗”的使命赫然在目。这不是偶然的表述,而是百年团史用
鲜血、汗水与智慧写就的精神密码。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广州东园召开。当时的会场简陋到没有像样的座椅,25名代表挤
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却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宣言:“我们相
信,将来必有一个统一而强固的中华民族出现于世界!”从那时
起,“团结”就成了共青团最鲜明的底色。土地革命时期,青年
赤卫队队员用血肉之躯筑起“红色壁垒”,在反“围剿”战斗
中,他们把最后一口粮塞给战友,把最后一块布留给伤员;抗日
战争时期,“青年救国会”的成员翻山越岭传递情报,在敌人的
封锁线上架起“青春桥梁”;解放战争时期,“青年突击队”的
旗帜插遍东北、华北的工地,“青年号”机车昼夜奔驰在运输线
上,用速度为新中国奠基。
进入新时代,这种精神基因愈发璀璨。2020年武汉抗疫最吃
紧的时候,全国有1.2万名“90后”“00后”团员主动请战,他
们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在隔离病房里连续工作12小时,护
目镜上的雾气模糊了视线,却在防护服上写下“我是党员我先
上”“团结就是力量”;2023年京津冀抗洪抢险期间,山西、内
蒙古的青年救援队星夜兼程驰援涿州,年轻的消防员背着老人趟
过齐腰深的积水,大学生志愿者在安置点支起“临时课堂”,给
孩子们辅导作业;就在上个月,我们县“青马工程”学员组建
的“助农直播团”帮XX镇滞销的高山脆李卖出8万单,主播小吴
在直播间说:“咱青年就得拧成一股绳,让老乡的钱袋子鼓起
来!”
这些跨越时空的场景告诉我们:团结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共
青团从成立之日起就融入DNA的精神品格。它体现在革命年
代“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的奉献里,在建设
时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劲里,更生
长在新时代青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里。
二、团结奋斗是回应时代之问的实践密码
今年6月,我们在全县开展了“青年需求大调研”,回收有效
问卷3200余份。数据里有几个“扎心”的发现:35%的农村青年
反映“技能培训不够,想学电商却找不到靠谱课程”;28%的职
场青年坦言“工作压力大,渴望有个能倾诉的‘青年之
家’”;19%的返乡创业青年提到“融资难、政策落地慢,有时
候感觉孤军奋战”。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真实的困惑与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在哪里,团的工作就要到哪里;青
年有什么需求,团的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团结奋斗
不是空洞的号召,而是要聚焦青年的“急难愁盼”,把分散的力
量聚起来,把零散的需求串起来,让青年在参与中感受
到“家”的温暖、“团”的力量。
第一,要在“共学”中筑牢思想根基,让团结奋斗
有“根”可依。 思想上的团结是最根本的团结。去年以来,我
们创新开展“青年夜校·微党课”活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产业园区职工之家、农村文化礼堂开设流动课堂,邀请老党员讲
红色故事、企业家讲奋斗经历、青年典型讲成长感悟。记得
在XX社区的第一堂课上,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爷爷颤抖着拿出
珍藏的军功章,说:“当年我们连120人上战场,最后只剩7个活
着回来。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要团结一心,把国家建设得更
强大!”台下的95后白领小周红着眼眶说:“以前总觉得‘奋
斗’离自己很远,今天才明白,把本职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