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调研 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 路线,全面掌握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及分类管理实效,切实提 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近期,县委组织部 成立专项调研组,通过“蹲点调研+问卷访谈+案例剖析”相结合 的方式,深入全县 12 个乡镇(街道)、36 个行政村(社区),与 182 名农村党员(其中在职村干部党员 45 名、无职党员 78 名、 流动党员 32 名、老年党员 27 名)、43 名村“两委”干部、21 名 村民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放调查问卷 500 份(有效回收率 97.2%),系统梳理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 路径。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与分类管理实践基础 (一)党员队伍“三多三少”特征显著,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从调研数据看,全县农村党员总数 12647 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 41.3%,其中:50 岁以上党员占比 58.7%(7430 名),初中及以 下文化程度党员占比 63.2%(8000 名),务农党员占比 72.1% (9120 名);而 35 岁以下青年党员仅占 12.4%(1570 名),大专 及以上学历党员占 11.6%(1467 名),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占 18.3% (2310 名)。这种“老龄化突出、学历层次偏低、流动趋势明显” 的“三多三少”特征,导致传统“一刀切”管理模式难以精准匹 配党员需求,分类管理成为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关键抓 手。 (二)分类管理探索初见成效,积累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县坚持“因类施策、精准管理”理念,在前期试点基 础上逐步推广“四类管理法”(即在职村干部党员“目标式”管 理、无职党员“设岗式”管理、流动党员“云端式”管理、老年 党员“关怀式”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例如,*镇创新“党员 积分超市”,将在职村干部的“履职尽责”、无职党员的“岗位服 务”、流动党员的“线上报到”、老年党员的“经验贡献”量化为 积分,与物资兑换、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党员参与热情;*乡建 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家乡联络站”双轨机制,每月固定“云端 主题党日”,组织流动党员视频参会、线上缴纳党费、实时反馈 家乡发展建议,2024 年以来累计收集有效建议 47 条,推动解决 产业路修建、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问题 12 个;*村推行“银龄 先锋”工作室,组织 60 岁以上老党员担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 解员、文化传承员,累计化解邻里纠纷 23 起,开展红色故事宣 讲 18 场,成为基层治理的“活招牌”。这些实践证明,分类管理 能够有效破解农村党员“管理难覆盖、作用难发挥、活力难激发” 的痛点问题。 (三)党员干部对分类管理的认知认同逐步深化。调研中, 82%的村党支部书记表示“分类管理让工作更有抓手”,76%的 无职党员认为“设岗定责让身份更清晰、责任更明确”,68%的 流动党员反馈“云端管理解决了‘人在千里、心在支部’的问 题”,91%的老年党员对“关怀式”服务表示满意。*村老党员张 大爷的话颇具代表性:“以前支部开会,年轻人外出打工来不了, 我们老头老太太坐一块儿,说的是家长里短,现在按年龄、特长 分了类,老的讲党史,年轻的跑项目,大家都觉得‘有事干、干 得值’。”这些鲜活的声音,折射出分类管理已从“制度设计”逐 步转化为“实践认同”。 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县在分类管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对照新时代农村 基层党建要求和党员群众期待,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类标准“粗线条”,精准度有待提升。当前,农村 党员分类主要依据年龄、职务、地域等显性特征,但对党员的能 力特长、职业状态、现实需求等隐性特征挖掘不足。例如,部分 村将“无职党员”简单划分为“普通党员”,未根据其从业背景 (如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种养殖能手)进一步细分;流动党 员管理中,仅统计“外出 6 个月以上”的群体,却未区分“长期 在外务工”“异地经商”“求学创业”等不同类型,导致服务供给 与需求错位。*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坦言:“我们知道流动党员里有 搞电商的、开超市的,但平时联系只发通知、收党费,没想着把 他们的资源对接给村里,挺可惜的。” (二)管理机制“碎片化”,协同性亟待加强。分类管理涉 及组织、宣传、农业、民政等多部门,以及乡镇党委、村党支部、 党小组三级组织,但当前存在“各管一摊、各自为战”的现象。 例如,组织部门负责制定政策,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产业指导,民 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但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机制,导致 “在职村干部党员”的考核结果未与绩效奖励有效挂钩,“无职 党员”的岗位服务未与村集体产业发展结合,“老年党员”的关 怀服务未与基层治理需求衔接。*乡组织委员反映:“我们去年建 立了流动党员台账,但人社部门掌握的务工信息、商务部门的电 商培训资源没有打通,很多流动党员想参加技能培训却找不到门 路。” (三)作用发挥“表面化”,实效性需要强化。部分分类管 理措施停留在“登记造册、定期联络”层面,未能真正将党员优 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例如,在职村干部党员“目标式”管理中, 部分村制定的年度目标多为“完成上级任务”“组织会议学习” 等常规性工作,缺乏“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人居环境 整治”等硬指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中,部分岗位设置脱离 实际,如“科技示范岗”由缺乏技术的老党员担任,“矛盾调解 岗”由性格内向的党员负责,导致“有岗无责、有责无为”;流 动党员“云端式”管理中,线上活动多为“传达文件、收缴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