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发改局党员干部学习两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通报感悟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发改局党员干部学习两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 通报感悟 8 月 1 日,县发改局党组召开专题学习会,集中传达《关于 两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作为局办 公室负责文字材料的党员干部,我全程参与学习并结合近期参与 的档案整理、会议记录等工作,对通报中披露的细节进行了反复 研读。《通报》中两起案例虽发生在不同单位、涉及不同层级干 部,但均围绕"违规吃喝"这一"常见病""节日病"展开,既有超标 准公务接待的"老问题",也有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的"新变种", 如同两记重锤敲醒了我们这些长期在综合部门工作的党员干部 ——违规吃喝绝非"小事小节",而是关系党的形象、关乎群众信 任的"大政治"。现结合岗位实际,从"为何严""何以严""如何严" 三个维度,谈谈学习后的深刻体会。 一、以案为镜,在"细照笃行"中认清"舌尖上的腐败"之害 《通报》中第一起案例涉及县交通局原二级主任科员张某, 在 2023 年 11 月至 2024 年 3 月期间,借牵头 G312 国道我县段 改建工程之机,先后 6 次违规接受施工方安排的"工作餐"。通报 中特别提到,其中 3 次用餐地点在施工方租用的农家乐包厢,单 次消费均超过 800 元,且张某明知对方为感谢其在工程计量变更 中给予的"关照",仍以"方便沟通工作"为由接受邀请。第二起案 例则是县农业农村局农经股负责人李某,在 2024 年春节前违规 组织单位 5 名干部,以"迎新春团建"为名,在某海鲜酒楼聚餐, 人均消费达 450 元,费用通过虚列"农业技术培训资料费"报销。 这两则案例的细节让我想起去年底参与整理局机关接待台 账时的场景:当时为迎接上级检查,办公室按惯例准备了工作简 餐,菜单上仅有四菜一汤,人均标准严格控制在 50 元以内。但 对比通报中的案例,我却意识到过去对"违规"的认知存在误区 ——所谓"超标准"不仅是金额上的突破,更是性质上的质变。张 某接受的"工作餐"看似是"沟通需要",实则是用公权力换取利益 的"利益输送";李某组织的"团建"披着"集体活动"外衣,本质是 将公共资金异化为私人享乐的工具。 更值得警醒的是通报中披露的"连锁反应":张某因长期接受 宴请,在后续工程验收中放松监管,导致某标段路基压实度不达 标问题未被及时发现,最终被省交通运输厅通报批评;李某虚列 费用的举动被审计部门抽查时识破,不仅个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 处分,还牵连分管领导作出书面检查。这让我联想到办公室日常 负责的"三公"经费审核工作——每一张发票、每一份菜单都可能 成为廉政风险的"导火索"。若我们在审核时仅核对金额是否符合 标准,而忽视了"是否必要""是否合规"的深层审查,就可能为违 规行为留下操作空间。正如通报中强调的:"违规吃喝背后往往 隐藏着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是腐败滋生的温床。"作为接触财 务流程的文秘人员,我们必须把好"第一道关口",从一张票据、 一顿饭开始筑牢廉洁防线。 二、深挖根源,在"反躬自省"中找准"吃心不改"之痛 学习会上,局党组书记逐条分析两起案例的违纪轨迹,指出 "思想松懈是根本,侥幸心理是推手,制度空转是漏洞"。这让我 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违规吃喝为何屡禁不止"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 其一,"小节无害"的麻痹思想仍在作祟。通报中张某在谈话 笔录中提到:"第一次接受宴请时,我也觉得'就吃顿饭而已,又 没拿东西',后来次数多了就习以为常。"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心 态,我在日常工作中也有所察觉。比如去年某项目评审会期间, 有企业代表私下塞来一张"便签",写着"晚上在 XX 酒店备了薄 酒,就当是项目前期沟通",当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不符合规定", 但犹豫片刻后又想"反正没涉及具体项目审批,拒绝会不会显得 不近人情"?最终还是将便签上交了。现在想来,这种"抹不开面 子"的心理正是违规行为的"催化剂"。 其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暗藏隐患。李某组织的"团建" 聚餐,参与人员包括分管副局长和 3 名业务骨干,他错误地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