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XX医院2025年上半年感控工作会议暨感控能力提升培训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XX 医院 2025 年上半年感控工作会议暨感 控能力提升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院 2025 年上半年感控工作会 议,并同期举办感控能力提升培训,意义重大,恰逢其时。首先, 我代表院领导班子,向奋战在感控工作一线的全体同仁,特别是 默默奉献的院感科和各临床科室感控小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诚挚的慰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病人安全,从我开始,关爱生命,从心 开始”,这个主题提得非常好,精准地抓住了医疗工作的核心本 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从来不是锦上添花的附加题,而是保障 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的必答题;它不是可以通融的软指标, 而是必须坚守的硬底线。感控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 危、医院的声誉和社会的稳定。在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上,我们必须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叶知秋”的敏锐,将 感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常抓不懈,警钟 长鸣。 下面,我结合我院上半年的工作实践和当前面临的形势,讲 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感控工作基础得到新夯实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和持续存在的感染风险, 全院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感染防控的各项决策部 署,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科学 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和积极进展。 首先,我们的感控体系运转更加高效。院感管理委员会和院 感科切实履行了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的职能。院感科的 XX 同志和 XX 同志等专职人员,带领全院感控网络,做了大量艰苦 细致的工作。上半年,我们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全院消毒灭菌效 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第一季度,共采集各类标本 452 份,合格 率达到 93.8%;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采 集标本增至 602 份,总体合格率维持在 92.69%的较高水平。这 些数据背后,是大家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卫生、无菌物品、 内镜等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为我们评估和改进感控措施提供 了科学依据,也为患者营造了更加安全的就医环境。 其次,我们的感控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才是感控工作的 根本。我们深知,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感控队伍,再好的制度也难 以落地。因此,我们始终把能力提升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今天, 我们有超过 100 名来自各病区、各科室的感控医师、感控护士和 不同岗位的医护同仁参加培训,这本身就是我们重视感控、全员 参与的生动体现。培训结束后,我们还创新性地采用了线上问卷 考试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从初步统计的结果看,本次培训考核 的通过率预计将超过 98%,平均分达到了 92 分以上,充分说明 了我们的培训是富有成效的,大家学习的态度是积极认真的。通 过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全员的感控意识和实操能力得到了实实 在在的提升。 再次,我们的感控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我们欣喜地看到,“人 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从严格执行手卫生规 范,到规范处置医疗废物;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到处方点评制 度的落实;从推行“六心”优质服务,到强化医务人员的自律意 识,感控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医疗服务的方方面面。这种文化的形 成,比任何单纯的硬件投入都更加宝贵,它是我院感控工作行稳 致远的坚实根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院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成绩 只代表过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永远在 路上,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和自满。 二、正视问题,剖析挑战,感控工作风险依然严峻复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放大镜”审视自身存在的 问题,用“显微镜”剖析潜在的风险。当前,我院的感控工作依 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第一,思想认识的“警报器”还没有拧到最响。纵观全国, 一些医疗机构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背后往往都指向同一个根源: 管理层的麻痹大意和执行层的意识淡薄。有的管理者认为感控是 业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有的医护人员在日常操作中图方便、 省步骤,标准预防措施执行不到位。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 的“一把手”负责制是否真正压实到了每个科室主任、护士长? 我们的每一位员工是否都将“院感即红线”的观念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上半年环境卫生学监测中那 7%左右的不合格率,看似 比例不高,但每一个不合格的样本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感 染源,都可能对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这些不合格点究竟出 在哪里?是 ICU 的呼吸机管路,还是手术室的器械?是护士站 的台面,还是保洁员的拖布?我们必须一追到底,彻底整改。 第二,重点领域的“防火墙”还没有筑到最牢。多重耐药菌 的防控,是当前全球医疗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我们院感工作 的重中之重。根据我院 2024 年的数据统计,全年检出的多重耐 药菌占总检出菌的比例为 5.28%。这个数字背后,是 62 株极难 对付的“超级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了近一半,肺炎克雷 伯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等依然是主要威胁。这些细菌的 耐药性仍在攀升,治疗手段有限,一旦在院内形成传播,后果不 堪设想。我们的一些临床科室,是否还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经验性用药“广覆盖”的现象?我们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 离措施是否做到了绝对严格?我们有没有建立起一套快速响应、 多部门联动的 MDRO 暴发预警和处置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 们深刻反思。 第三,关键环节的“安全阀”还没有拧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