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
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围绕“深入
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个主题,
谈一些我个人在交通工作岗位上的心得与反思。这几天,全区上
下都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精神,作为交通系
统的干部,每天的工作都与道路、车辆、群众出行息息相关,这
让我对“群众路线”这四个字,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体悟。
今天,我不谈成绩,只想结合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反思与感
悟,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个汇报。
一、从“脚下的路”到“心中的路”,对新时代群众路线
的再认识
过去,一提到交通局的工作,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修了多
少公里的路,建了多少座桥。这些硬邦邦的数字,曾经是我们衡
量工作的标尺,也是我个人价值感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工作的深
入,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群众路线,绝不仅仅是为群众修好
一条“脚下的路”,更重要的是要修通一条通往群众内心的
“路”。
我常常反思,一条路修好了,就真的万事大吉了吗?前段时
间,在一次下乡调研中,一位村里的老乡拉着我的手说:“局长,
路是修得又平又宽,我们心里亮堂。但我们村离镇上有七八公里,
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就剩我们这些老年人,想赶个集、去医院拿
个药,还是不方便。”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们修路的初衷是
什么?是服务群众。但如果服务只做了一半,那这条路在群众心
里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这让我明白,群众路线的内涵是动态的、
发展的。过去群众盼的是“走得了”,现在盼的是“走得好”“走
得舒适”“走得安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这正是新时
代赋予群众路线的新要求,也是对我们工作最直接的检验。
因此,群众路线不能只停留在会议室的报告里,或是规划图
的线条上。它应该是公交站台前焦急等待的眼神,是乡间小路上
颠簸的三轮车,是群众在 12345 热线里一句急切的求助。对我们
交通人而言,就是要俯下身子,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民情,用自
己的耳朵去倾听民意,真正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起点和
终点。
二、从“习惯的套路”到“群众的思路”,对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的再剖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现新时代
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对照反思,交通领域同样是这些顽
瘴痼疾容易滋生的土壤。有时候,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用“惯
例”代替“调研”,用“想当然”代替“听民声”,这本质上就是
一种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
我向大家坦诚一个我曾经的“思想斗争”。在优化城区一条
公交线路时,我们最初的方案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去掉几个客流
较少的站点,缩短全程运行时间,提高运营效率。从数据上看,
这个方案“科学”“高效”。但在方案公示后,收到了不少反对意
见。原来,被“优化”掉的一个站点,紧邻着一个老旧小区和一
家康复中心,很多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群众每天都要在那里乘车。
为了所谓的“效率”,却牺牲了最需要关怀的群体的便利。这件
事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我们追求的效率,到底是谁的效率?是管
理者的效率,还是人民群众的效率?如果我们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