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5年县以低碳发展驱动产业绿色变革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5 年县以低碳发展驱动产业绿色变革调研 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战略决策部署, 全面掌握我县产业绿色转型现状及瓶颈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与生 态保护协同共进,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县发改委联合县 科工局、生态环境局、统计局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于 2025 年 6 月至 7 月,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交流、数据比对等方式, 深入全县 12 个乡镇(街道)、28 家重点企业(涵盖传统制造业、 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三大领域)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 报告如下: 一、低碳驱动产业绿色变革的实践基础与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十 四五”规划中“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提升至 22%”的目标任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技术创 新为支撑,以政策引导为保障,推动低碳发展从“理念倡导”向 “实践落地”加速转变,产业绿色变革已初现成效。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绿色转型“方向明”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县 “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县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县绿色产业扶持办法》等 9 项政策文件,构建起“1+N”政 策体系(“1”为总领性意见,“N”为分行业、分领域实施细 则)。2025 年 4 月,我县在全国县域层面率先推行“碳账户”管 理体系,为规上工业企业建立能耗、碳排放“数字画像”,通过 “绿码”“黄码”“红码”分级管理,精准识别高耗能环节,为差 异化政策供给提供数据支撑。截至 6 月底,已有 18 家企业通过 “碳账户”完成碳排放核算,其中 5 家企业因“绿码”评级获得 低息贷款支持,累计发放绿色信贷 1.2 亿元。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动能“活力足” 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双向发力,全县三次产业结 构由 20XX 年的 18:45:37 调整为 2025 年上半年的 15:42: 43,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 40%。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纺 织服装产业以“节能改造+循环利用”为突破口,推广高温气冷 堆蒸汽供热、印染废水零排放等技术,12 家重点印染企业吨布 水耗较 20XX 年下降 35%,万元产值能耗下降 28%;建材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 120 万吨,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占比分别提 升至 65%、40%,其中县建材园区获批“省级绿色园区”。新兴 产业“新芽成大树”:新能源产业形成“光伏+风电+生物质能” 多元布局,投资 8 亿元的华能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装机容量 100 兆瓦)并网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 8 万吨;投资 5 亿元的生 物天然气项目(日处理农林废弃物 300 吨)投产运行,年产天然 气 1200 万立方米,替代标煤 1.5 万吨。2025 年上半年,全县战 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22%,高于规上工业增速 8 个百分 点。 (三)技术创新加速赋能,绿色路径“底气强” 坚持“企业主体、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组建“绿色制造产 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本地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攻关关键技术。 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5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12 家,取得低碳相关专利 87 项。其中,县经济开发区内的 “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集成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技术,实现 园区内能源自给率达 70%,综合能耗降低 19%;某纺织企业研 发的“低浴比染色机”填补省内空白,单台设备年节水 1.2 万吨、 节电 25 万度,已在行业内推广 30 余台(套)。2025 年以来,全 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 2.1%,较 20XX 年提高 0.8 个 百分点,技术创新对绿色转型的贡献率超过 60%。 (四)绿色生活方式渐成风尚,协同效应“氛围浓” 坚持“产业转型”与“社会参与”同步推进,在全县范围内 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机关单位 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2025 年上半年纸张使用量同比下降 40%; 12 个社区试点“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积分制,居民参与率达 85%,可回收物回收量同比增长 2 倍;县职业中学开设“低碳技 术”专业课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00 余名;民间环保组织“绿 动联盟”发起“低碳骑行”“旧物改造”等活动,覆盖群众超 5 万人次。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可“低碳发展与生活品质提 升正相关”,绿色理念正从生产端向生活端延伸。 二、制约产业绿色变革的突出问题与深层矛盾 尽管我县在低碳发展上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双碳”目 标要求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一)技术瓶颈与资金约束交织,“不想改、不敢改”现象 并存 部分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绿色转型存在“畏难情绪”。 调研发现,某陶瓷企业因窑炉节能改造需投入 300 万元,虽测算 3 年内可通过能耗降低收回成本,但企业主担心“市场波动影响 收益”,至今未启动改造;另一家化工企业反映,低碳技术研发 周期长、风险高,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研发成本,而产学研合作中 存在“高校成果转化难、企业需求对接慢”问题,导致技术供需 错位。据统计,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仅 35%开展过低碳技术 研发,28%因资金不足放弃改造计划。 (二)产业链协同与要素保障不足,“联不上、接不畅”问 题突出 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仍处初级阶段,上下游企业间配套协作 不够紧密。例如,新能源产业虽有光伏组件生产企业,但缺乏本 地逆变器、支架等配套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