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XX同志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XX 同志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上的讲 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经开 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 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最新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全力推动我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 路上迈出更坚实、更有力的步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 任务,全区上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 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 年全年,我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约1850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在全市 各区县中位居前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3500 亿元,同比增 长 7.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 52%,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值增长超过 1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固定资产投资完 成约 600亿元,同比增长 8.2%,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顺利投产或加快 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也实现了平稳增长,一 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 6.5%,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 大干部职工、企业家和建设者们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 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高质量发展 的根本要求,对标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依然面临诸多亟待解 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大而不强、链而不精”的问题依然突出。 我区虽然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 产业集群,但在产业链的顶端和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我们的掌控力 还不够强。部分产业仍处于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 高,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龙头企业“顶 天立地”的带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而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 生态系统还不够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待 拓展。 二是创新策源“核而不尖、转而不快”的问题亟待破解。 全区研发投入强度虽然逐年提高,2024 年达到了 3.2%,但与国内 顶尖经开区相比仍有差距。我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科研平台和创新 载体,但能够产出颠覆性技术、引领产业变革的原创性成果还不 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转化渠道还不够通 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 新团队的吸引、培育和集聚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营商环境“优而不尖、放而不管”的风险依然存在。 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 进步。但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我们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政务 服务效率、法治保障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个别部门仍然存在服 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 问题。“放”的活力激发出来了,但“管”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同步 跟上,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以防范化斯解市场风险。 四是要素保障“紧而不缺、配而不优”的瓶颈日益凸身。 随着发展的深入,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传统要素的约束越来 越紧。如何通过“腾笼换鸟”、盘活存量,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 度和产出效益,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同时,在人才、资本、数 据等新要素的配置上,市场化配置机制还不够完善,要素供给与产 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烦恼,是实现更高质量 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精准施策,在解决问题中 开创发展新局面。 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刻 内涵和明确要求的时代命题。今年 5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 过、商务部正式印发了《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 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 并将其转化为推动我区发展的具体行动。 第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新质生产力”。 经开区作为经济 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必须率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突破。 这要求我们彻底摆脱过去依赖资源要素投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 路径,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要将科技创新真正置于 发展的核心位置,不仅要关注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更要前瞻 布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努力成为区域的创新策源地。要把培 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 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占领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 第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产业集群化”。 单个企业的强大 不是真正强大,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态才是关键。我们 要深刻认识到,现代产业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竞 争。必须强化“链式思维”,全面推行“链长制”,围绕我们的主 导产业,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要瞄准产业链的 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能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