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街道 XX 社区关于“两热”疫情防控工作
的经验总结
当前,我国正值夏秋季节,气温与降雨量为蚊媒滋生提供了有
利条件,以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为代表的“两热”疫情进入高发
期。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XX 省的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病率
在经历前几年的相对平稳后,自 2023 年起呈现回升态势,2024 年
更是出现了显著增长,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此种形势,XX 市 XX 街道 XX 社区党委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
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迅速响应上级部署,于 2025年 8月初启动并高
效完成了“两热”疫情防控“十日攻坚行动”。本次行动坚持系
统思维,整合多方资源,采取超常措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
疫情传播风险,其工作模式与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
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高位统筹,构建一体化指挥体系
高效的组织指挥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前提与保障。面对
“两热”疫情的突发性与快速传播风险,XX 社区深刻认识到,零
散的、被动的应对措施难以形成有效防线,必须建立一个反应灵
敏、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指挥中枢。
为此,社区党委在接到 XX 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部署后,第一时
间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两热”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该小组并非一个虚设机构,而是作为此次攻坚行动的“总指挥
部”,全面负责统筹协调、资源调配、督导检查等核心职能。在
街道卫健分局的专业技术指导下,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攻坚
动员会与防疫除蚊专题工作会议,对当前社区的疫情形势、防控
短板、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科学研判。会议明确了
“核心攻坚与全域防控相结合”的总体策略,统一了全体参与人
员的思想认识,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这一根本目标
根植于心。
为将防控责任精准传导至“最后一米”,社区创新性地采用
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基于社区地理布局、人口密度和风险等级,
科学地将整个辖区划分为十四个防疫网格。这种划分不仅是地理
上的分割,更是责任体系的重构。通过实施“分片包干、定格、
定人、定责”的工作机制,每一个网格都明确了具体的负责人、
工作团队和防控任务清单。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将宏观的防
控指令转化为微观的、可执行的行动单元,确保了每一项工作都
能责任到人、落实到户,从根本上杜绝了推诿扯皮和责任盲区的
现象,为后续各项防控措施的全面、高效落地奠定了坚实的组织
基础。
二、强化党建引领,织密群防群控联动网络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发动人
民。XX 社区在实践中探索出“党建+网格”的有效模式,将党组
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战斗力,构建起
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防群控网络。
社区党委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发出倡议和号召,辖区内的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驻点部
门、街道职能部门以及“两新”组织的党员干部积极响应,迅速
下沉到社区防控一线。在攻坚行动中,他们主动“亮身份、做表
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网格工作中。这些来自不
同单位的党员干部,不仅为社区带来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更带来了
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社区
防控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社区最广泛地动员了社会各界力
量。两新企业、学校师生、退休职工、热心居民和专业志愿者等
纷纷加入到防控队伍中。据统计,在为期十天的攻坚行动中,累计
有 1336 人次的社会力量进网入格,参与到防疫工作中。他们化身
为社区的“宣传员”,挨家挨户讲解防蚊灭蚊知识;化身为“排查
员”,细致检查房前屋后的积水隐患;更化身为“清理员”,不畏脏
乱,动手清除卫生死角。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是“人
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推动形成了“人
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防控合力,为社区构筑起一道坚不可
摧的“红色防线”。这不仅是疫情防控的成功实践,更是新时代背
景下,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提升人居环境、深化基层社会治
理的有益探索。
三、聚焦重点难点,实施精准化源头治理
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源头治理是关键。伊蚊的孳生地主要为
小型积水容器,这些孳生地分布广泛、位置隐蔽,尤其是在老旧社
区、城中村等区域,环境复杂,存在大量卫生黑点,成为蚊虫孳生的
“温床”和防控工作的“主战场”。这些区域的治理往往面临“易
反复、难根治”的痛点,常规的人工巡查模式存在视野局限、效
率不高等问题。
为彻底啃下这些“硬骨头”,XX 社区在治理手段上大胆创新,
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社区党委充分发挥驻点部门的技术优势,引
入并利用了公安部门的航拍无人机技术。无人机以其高空视角和
高机动性,能够对人工难以企及的楼顶天台、废弃工地、茂密绿
化带等区域进行无死角侦察,快速、精准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