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街道公文规范赋能基层治理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街道公文规范赋能基层治理专题研 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就刚刚结束的“公文规范赋 能基层治理”专题培训,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荣 幸,同时也有些许诚惶诚恐。省 X 专家的精彩授课,如同为我 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手中这支笔、案头这份文 件的分量。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那便是“一半 是豁然开朗,一半是如坐针毡”。豁然开朗的是,对公文之道有 了更深的领悟;如坐针毡的是,回想自己过往的工作,实在有太 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所以,今天的发言,不谈成绩,只谈 反思与感悟,希望能与各位同事共勉,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一次思想上的“破冰”:从“习以为常”到“如履薄 冰” 坦白说,在参加这次培训之前,我对公文写作的认识,很大 程度上还停留在“办文”的层面。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写 材料、发通知、打报告,常常是凭着经验、照着葫芦画瓢,把它 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程序性任务。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尽 快写完”,而不是“怎样才能写好”。至于公文的政治性、规范性 和严肃性,虽然也知道其重要,但在日复一日的“习以为常”中, 这份敬畏之心,不知不觉地被消磨了。 专家的讲解,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反面教材”,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我工作中的许多盲区和误区。我开始深刻反思,自己是不 是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比如,文种使用上的“想当然”。有时 为了图方便,本应向上级“请示”批准的事项,却用一份“报告” 了事,无形中混淆了行文规则,也可能延误了工作的最佳时机。 又如,一些研究资料中提到的内容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的问题, 我也曾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发现过。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堆砌了 大量材料,看似内容详实,实则重点不明、逻辑不清,给阅读者 和执行者都带来了困扰。我回想起自己曾经起草过的一份关于社 区环境整治的通知。当时为了追求所谓的“全面”,我在一份通 知里塞进了宣传动员、任务分工、检查标准、奖惩办法等方方面 面的内容,篇幅冗长。现在想来,这恰恰违背了专家强调的“一 文一事”原则,更没有做到“精简为基”。这份通知下发后,社 区工作人员反馈说“看得头晕”,居民们也觉得“不知所云”,执 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份看似简单的公 文,如果逻辑不严谨、表述不清晰,其造成的执行偏差,影响的 是基层治理的最终成效。还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一些网 络资料中归纳的标点符号误用、数字格式不规范、附件排列不当 等问题,过去我可能不以为意,觉得是细枝末节。但通过这次学 习我才明白,公文无小事,细节定成败。一个不规范的标点,可 能引起语义的歧义;一个错误的日期,可能造成工作的混乱。这 种从“习以为常”到“如履薄冰”的心态转变,是我这次学习最 宝贵的收获。它让我明白,手中的每一份公文,都不仅仅是一 张纸,它承载着组织的意图,关系着政策的落地,体现着我们 干部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 二、一番路径上的“点拨”:从“办文”思维到“善治” 格局 如果说思想上的“破冰”让我感到了压力,那么研讨环节关 于“公文规范如何撬动基层治理效能”的探讨,则为我指明了方 向,让我看到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可能。我开始真正理解,公 文写作,绝非孤立的文字工作,它本身就是基层治理体系中至关 重要的一环。我们正从“办文”的狭隘思维,走向“善治”的宏 大格局。 会上讨论的三个核心议题,每一个都切中要害,发人深省。 一是关于政策传达精准度的问题。过去,我总觉得政策传达就是 把上级文件“转发”下去。现在我明白,真正的传达,是“转 译”。基层工作面对的是最具体的人和事,上级的政策语言往往 是高度概括和原则性的,如果只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