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2025 年度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经验
的总结报告
2025 年夏季,面对 XX 病媒传播疾病的严峻防控形势,XX 街
道各村(社区)党组织迅速响应、积极作为,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
康安全置于首位。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以 XX 村、XX 村、
XX 村等为代表的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结合
自身实际,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具有
特色、可供借鉴的防控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体系化作战,科学调度筑牢全域防控闭环
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系统性的组织架构与科学的调度机
制是确保防控工作全面、高效、无死角的基础。部分村(社区)的
实践证明,从宏观统筹到微观执行的体系化作战模式,是打赢防控
攻坚战的关键。
以 XX 村党委为例,其在防控工作中建立的“三维防控体系”
展现了卓越的组织效能。该体系的核心在于其动态、闭环的管理
模式。首先,在指挥调度层面,建立了“晨部署、晚复盘”的双会
调度机制。每日清晨 7 时 30 分,组织村“两委”干部、网格组长
等核心力量召开“战前晨会”,精准部署当日重点任务、明确责
任分工与主攻方向。傍晚 17 时 30 分,则召开“战后复盘会”,集
中分析当日入户走访、环境整治的成果与不足,动态评估风险点,
并据此调整次日的工作策略。这种“日清日结”的模式,确保了
防控指令能够快速传达、执行反馈及时,形成了高效的指挥闭环,
拧紧了从上至下的“责任链条”。
其次,在执行层面,该村党委科学统筹了近 200 名防疫工作人
员,构建了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三维防控”执行矩阵。该矩
阵由“入户 BI 组”“外围突击组”和“专业消杀组”构成。
入户 BI 组作为精准防控的“侦察兵”,其主要职责是深入村
民家中,利用专业工具对室内及周边环境的蚊虫密度进行动态监
测,并向居民宣传防控知识、检查并指导清理室内小型积水容器。
此举将防控工作从“广撒网”转变为“精准滴灌”,有效提升了
入户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外围突击组则扮演着环境整治的“攻坚队”角色。该小组由
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成,重点针对公共区域、房前屋后、闲置
地块等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进行集中清理,彻底清除大型垃圾及
杂物,从源头上破坏病媒生物的孳生环境。
专业消杀组承担着全域药物消杀的重任。该小组严格遵循安
全操作规范,使用经科学配比的低毒高效药剂,如按 1:100 比例稀
释的4%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等,对辖区内的公共绿化带、下水道、
垃圾中转站等关键区域进行地毯式、周期性消杀,确保药物覆盖
无死角、无遗漏。同时,该村党委联合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组
建了约 50 人的“执法+乡村”联合突击队,对巡查中发现的“硬
骨头”进行快速处置。此外,创新采用了“以沙治水”的物理防
治方法,对村内超过28处难以彻底清除的积水黑点进行沙土覆盖,
有效杜绝了积水导致虫卵滋生的可能,打造了“源头治理+全程干
预”的灭蚊闭合环。
二、标准化赋能,精细装备提升一线工作效能
一线工作人员是防控政策落地的最终执行者,其工作效率、
专业形象和自身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体防控成效。XX 村党委在实
践中探索出的“入户七件套”标准化工作法宝,为提升一线入户
效能提供了极佳范本。
这套标准装备不仅是工具的集合,更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与责任体系的物化体现。其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配置,提升工作
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1.一件红马甲:作为统一的身份标识,使工作人员在入户时
能够被居民快速识别和信任。这件马甲更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彰
显了党员干部“亮身份、践承诺、冲在前”的责任与担当,有效
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2.一个消杀壶:针对性地对户内外的绿植、小型积水容器、
墙角暗处等蚊虫易孳生区域进行小范围、精准化的药物处理,弥
补了大规模消杀难以覆盖室内微环境的短板。
3.一瓶驱蚊水:在保障工作人员自身安全、降低其在工作中
被蚊虫叮咬风险的同时,也向居民传递了注重个人防护的示范信
号。
4.一瓶杀虫剂:用于对居民家中的卫生间、储物间、水池底
部等成蚊可能藏匿的区域进行快速灭杀,直接降低室内成蚊密度。
5.一份宣传单: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宣导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