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党委书记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
议上关于《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中心组集体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这是一次深
刻的思想洗礼和理论武装。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有深度,很受启发。下面,我结
合集团成立三年的发展实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谈几点粗浅的学习收
获、认识体会和下一步的落实思路,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深学细悟,把握思想伟力,在“国之大者”中找准企业定位
通过对《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再学习、再领会,我感到有三个方面的认
识体会尤为深刻,这为我们这家年轻的区属国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
循。
首先,是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再认识。文选中,“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
理”这一论断贯穿始终。过去,我们可能简单地将发展等同于项目数量的增加、投
资规模的扩大。但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可持
续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集团而言,作为XX区城市发展的总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
绝不只是多整理几亩地、多盖几栋楼。它要求我们在土地整理中,不仅要算出经济
账,更要算出生态账、民生账;在城市更新中,不仅要追求“面子”的光鲜,更要注
重“里子”的坚实,要实现产业功能的升级、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这要
求我们必须跳出传统开发商的思维定式,站在区域整体发展的高度,思考每一个项
目的长远价值。
其次,是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再领悟。文选深刻阐明了“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立场。这为我们这家功能类国企的工作
找到了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主责主业,无论是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
设,还是小市政代建,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不能
是冷冰冰的工程建设,而必须是带着温度的民生服务。在推进XX片区的城中村改造
时,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几代人的乡愁记忆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因此,如何平衡好拆迁安置、风貌保护与现代化居住需求,如何让群众在城市发展
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必须始终思考的核心命题。
最后,是关于“国有企业责任担当”的再思考。文选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国有企
业做强做优做大。作为区属国企,我们的“根”与“魂”在于服务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
署。集团组建之初,区里就明确了我们作为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服务及运营总
平台的定位,赋予了我们土地整理、城市更新、保障房建设等核心职能。这既是
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市场主体,不能唯利润
论,而是要主动在服务区域发展大局中体现价值、彰显担当。比如,在集租地建设
保障房这项任务上,经济效益可能不高,甚至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它对于解决新市
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不折不
扣地完成好。
二、对标反思,剖析现实难题,在“本领恐慌”中寻求破解之道
回顾集团三年的初创历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标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
邃内涵和实践要求,我时常感到一种“本领恐慌”,深感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和挑战。
一是“系统集成”的能力尚有不足。集团成立时间短,虽然我们迅速搭建起了“四
平台两中心”的组织架构,旨在实现土地整理、城市更新、代建管理、资产运营四大
业务平台的专业化运作,以及投融资中心和成本管控中心的高效支撑。但在实际运
行中,各平台之间、平台与中心之间的协同联动还不够顺畅,存在一定的“信息壁
垒”和“业务断点”。例如,土地整理平台获取的土地信息,如何高效传递给城市更新
平台进行项目策划,再由投融资中心进行精准的资金匹配,这个全链条的闭环管理
体系还需要持续磨合与优化。我们有时感觉像是“攥起来的拳头”,但发力还不够集
中。
二是“产城融合”的水平有待提升。我们承担着XX区农村城市化的重任,但目前
的工作重心还较多地停留在土地整理、物理空间改造等“产城”中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