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镇环境整治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全镇环境整治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环境整治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专 题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镇环境治理工作面临的严 峻形势和突出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动 员全镇上下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合力,坚决打赢 这场事关发展全局和民生福祉的攻坚战。刚才,X 环境公司的 X 经理介绍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态度是诚 恳的,思路是清晰的,提出的措施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镇环卫 办的同志也作了补充发言。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我的思考, 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差距,认清形势,深刻理解生活垃圾治理的极端 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 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 别是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我镇的城乡环境 面貌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改观。大街小巷比以前干净了,垃圾清运 比以前及时了,群众的直观感受有了一定提升。在此,我代表镇 党委、政府,向长期奋战在环境卫生工作一线的全体环卫工人和 管理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你们是“城乡的美容 师”,在最脏、最累的岗位上,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我们 X 镇的 洁净与靓丽,大家辛苦了! 但是,同志们,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工 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 得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标准相比,与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是“总量攀升”与“效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初步测 算,我镇当前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已逼近 1.5 万吨大关,人均日产 生量达到了 0.85 公斤,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 5%至 8%的速 度增长。然而,我们的治理效能却未能实现同步提升。目前,全 镇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仅为 18%左右,其中可回收物占比约为 25%,有害垃圾占比不到 1%,绝大部分垃圾仍然是通过“一收 了之、一埋了之”的传统方式处理,这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 源,更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构成了长期且严重的潜在威胁。这种 “只治标、难治本”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二是“投入增长” 与“效果固化”的矛盾亟待破解。今年,我镇在环境整治与生活 垃圾治理方面的财政预算总额达到了 280 万元,其中向上级争取 专项资金 70 万元。这些资金主要投向了环卫市场化服务、垃圾 转运设施维护、破损垃圾桶更换等方面。可以说,我们的投入不 可谓不大。但是,群众的“满意度”和环境的“洁净度”似乎进 入了一个瓶颈期,甚至在一些区域出现了“花钱越多、问题越多” 的怪现象。钱花了,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根源在于我们的管 理模式、考核机制和联动方式出了问题,导致投入的边际效益正 在递减。三是“标准提高”与“习惯滞后”的矛盾交织并存。当 前,从国家到省市,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越来 越高的标准和要求。垃圾分类已经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 一道必须答好的“必答题”。但是,反观我们自身,广大干部群 众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还远远没有跟上。垃圾随手乱扔的现象 在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依然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停留在口号上、 墙壁上,真正能够做到精准投放的居民寥寥无几;“环境卫生是 政府和环卫工人的事,与我无关”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这种思 想上的“温差”和行动上的“落差”,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最大阻 力。同志们,垃圾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城乡文明程度的 “面子”问题,更是关乎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里子”问题。 抓不好环境卫生,我们就无法向全镇人民交代,更谈不上建设宜 居宜业的美丽 X 镇。全镇上下必须立刻警醒起来,把思想和行 动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坐不住等不起、慢 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硬仗中来。 二、深挖根源,精准施策,全面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治 理新格局 问题表现在面上,根子在思想上、在责任上、在机制上。要 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被动局面,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 硬,从以下三个方面下猛药、出实招。 第一,聚焦“精准化”,彻底重塑“收、运、处”治理体系。 过去我们常说“撒胡椒面”,工作方式粗放,管理不够精细,导 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下一步,必须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一 要科学优化设施布局和人员配置。X 环境公司要立即牵头,联合 镇环卫办、各村(居)委会,开展为期一周的全面摸底排查。要 以村(居)为单位,精确统计常住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建成区 面积、街巷总长度、商业网点分布等基础数据。基于这些数据, 对全镇的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收集点、中转站进行重新规划布 局。哪里该增设,哪里该撤并,哪里该调整位置,要拿出一套科 学的、数据化的方案来,不能再凭感觉、拍脑袋。同时,要根据 各村(居)的实际作业量,动态调整保洁人员和清运车辆的配置, 确保“人岗相适、物尽其用”,彻底解决部分区域“人浮于事” 和部分区域“疲于奔命”的两极分化问题。二要全面提升作业标 准和技术水平。标准是行动的标尺。镇环卫办要会同 X 环境公 司,尽快修订和完善《X 镇环境卫生作业标准与规范》。这个标 准要细化到“一言一行”,比如,垃圾桶要“日产日清、桶体洁 净、无满溢、无异味”;路面保洁要达到“十五分钟巡回、路见 本色”;清运车辆要“密闭运输、车容整洁、杜绝滴漏”。标准定 了,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同时,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可以探讨 在重点区域、主要路段试点使用小型化、智能化的清扫设备,研 究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清运路线,探索建立一个可视化的智慧环 卫管理平台,用科技手段为传统环卫工作赋能增效。 第二,聚焦“制度化”,坚决拧紧“督、考、评”责任链条。 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考核,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