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校长在新学期教师专题培训大会
上的讲话: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成长与
蜕变
各位老师、各位科院同仁:
大家上午好!
在新学期到来之际,按照惯例我们组织开展每年的教师专题
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将此次培训主题定为“聚力数智融合·创新
人才培养”,同时也邀请我围绕这个主题讲讲心得、谈谈体会。
看到这个主题,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了前半年高等教育界发生
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今年 5 月中旬在武汉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大
会的主题就极为鲜明、亮眼: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会上,
华中师范大学发起了“智能时代全球教师发展倡议”,倡导以数
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另一件大事就是在北京理工大学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高
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我没有关注全部获
奖案例,但看到了每个教学创新案例都有一个显著的共性特征,
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了教学全流程。
由此,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教师能从这两件事情中思考以下
问题:数智时代教师应该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应该怎样提
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下面我
从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数智时代高校教师角色的四重转变
相信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当前更新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已渗
透融入到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的职能也在被
日益改变着,关于“AI 会不会完全取代教师角色”也是很多人
热议的话题。对此,我的意见是,不必被动恐慌,而要主动思考。
思考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高校教师的角色和以往有了哪些变化
与不同?我们应该如何重塑自身的教师岗位?在我看来,至少包
含以下四重变化:
变化之一:从“知识的权威传道者”变为“学习的首席设计
师”
过去,我们教师的角色很像一个知识传播者。为什么?因为
学生获取知识的核心渠道几乎就只有课堂和课本。我们站在讲台
上,拥有知识的“主导权”,核心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把
书本里的知识,通过我们的嘴,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
记笔记、背知识点,考核的是他们记住了多少我们传授的内容。
这是一种“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单向传输模式。
但现在,这个时代被改变了。学生打开手机,连上网络,
MOOC(慕课)、微课、学术数据库、AI 大模型……海量的知识
技能甚至比我们讲的更前沿、更丰富、呈现形式更炫酷。如果我
们还只是满足于做一个“知识技能传授者”,那学生为什么非要
来听我们讲课?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所以,我们必须蜕变!从一个“传道、授业者”转型为“学
习的首席设计师”。我们的核心工作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设
计一场精彩的学习体验。就像导演设计电影场景一样,我们要思
考:如何用数智工具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如何把线上资源
和线下课堂有机融合,设计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混合式学习?如何
设计项目、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我们的
价值,不再体现在“我知道多少”,而体现在“我有多会教”、“多
会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这场精心
设计的学习“旅程”中,走向知识的彼岸。
变化之二:从“讲台上的独角戏教员”变为“学生成长的教
练与陪练”
传统的课堂,很像教师的“个人舞台”。聚光灯打在我们身
上,我们滔滔不绝,尽情展示自己的学识和口才。一堂课成功与
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这出“独角戏”讲得精不精彩。学生
则是台下的“观众”,被动观摩,偶尔互动一下也像是“彩蛋”。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教师表演,学生观看”。
数智时代彻底打破了这种“观演关系”。技术的赋能,使得
课堂的中心必须从“教师”转向“学生”。我们不能再沉醉于自
己的“表演”,而必须走下讲台,站到学生中间去。
我们的新角色,是“教练”和“陪练”。一名优秀的篮球教
练会怎么做?他绝不会自己一直炫技投篮,而是会讲解战术、示
范动作、然后把球交给队员,让他们去练习、去对抗。队员练习
时,教练在一旁观察、指导、纠正、鼓励。数智工具就是我们的
“战术板”和“训练器材”。我们要利用它们,把更多的时间和
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去练、去错、去讨论、去展示。而我们,
则穿梭其间,进行个性化的“精准辅导”:给迷茫的学生点拨思
路,给怯懦的学生注入信心,给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挑战。我们
的价值,体现在有多少学生从“菜鸟”变成了“高手”,而不是
我们自己投进了多少个“球”。
变化之三:从“学科领域的专才”变为“跨界融合的策展人”
以前,我们强调“术业有专攻”。一位老师可能一辈子就讲
一两门专业课,深耕一个狭窄的研究方向,成为一个“深井”型
的专家。这在社会变化缓慢的时代是可行的。但数智时代的现实
问题是复杂且综合的,绝不是单一学科知识能解决的。比如,开
发一个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它需要计算机科学、医学、伦理学、
设计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果我们还固守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教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
单一,根本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我们自身必须率先打破
“学科壁垒”,从一个“专才”努力成长为“跨界融合的策展
人”。
“策展人”是什么意思?就像博物馆的策展人,他不需要自
己是每件文物的创造者,但他必须有广阔的视野、高超的审美和
逻辑,能从海量的藏品中,挑选出最有关联、最能讲述一个精彩
故事的展品,并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呈现给观众。我们
就要做这样的“知识技能策展人”。我们不一定精通所有领域,
但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建立连接:把自己学科的知识和 AI 技术连
接起来,和产业前沿连接起来,和人文社科连接起来。然后,将
这些跨界的知识、案例、项目“策展”成一套全新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看到知识的全貌,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跨界思维和
创新能力。
变化之四:从“价值观的传递者”变为“智慧与温度的守望
者”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却又极易被忽略的变化。过去的教育,过
于强调知识和技能,语言交流和价值观的塑造很多时候是凭教师
的个人自觉,甚至是“听天由命”。在数智时代,当我们过度依
赖技术,课堂会不会变成冷冰冰的人机交互?当学生面对虚拟世
界和海量信息,会不会更加迷茫,失去方向?
技术越发达,教育的温度就越显珍贵。AI 可以批改客观题,
但它无法感知学生论文字里行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