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XX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XX 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会议,主要任 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会议的精神,系统 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效,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今 后一个时期全市的监测监控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刚才,省 XX 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 XX 同志对生态环境部《国控站点人为 干扰等行为认定处理办法》进行了专业解读,内容非常重要,希望 大家深刻领会,严格执行。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成效卓著,监测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上下同心、锐意进取,紧紧围绕改 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的现 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的工作为精准治污、科学决策、 有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为守护 XX 的蓝天、碧水、净 土作出了不可或不可缺的贡献。 (一)监测网络立体覆盖,筑牢生态环境感知基石 我们坚持系统性思维,着力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 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经过不懈努力,一个 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监测网络已在 XX 市初步建成。 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我们不仅在城市建成区拥有高密度的 监测站点,更将监测网络延伸至基层,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 XX 个 乡镇(街道)的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实现了从城市到乡村的无 缝隙覆盖。这使得我们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动态变化有了更为精细 的掌握。全省范围内,监测站点总数达到 1992 个,率先实现了省、 市、县、乡四级数据的互联互通,监测能力也从常规指标的平面 观测,提升至对复合型污染物的立体观测。 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我们对 XX 个主要河流断面实施了水质 自动监测,实时掌握着主要河流水质的“健康状况”。水文监测网 络也日益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包括 33 处水文站、80 处雨 量站、42 处地下水监测站、7 处省级河长制水质站在内的共计 200 处站点的综合监测网络全市流域面积 200 平方公里以上河流 水文监测控制率达到了 86%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提供了 第一手资料。 在海洋、土壤与地下水等领域,监测能力同样实现了跨越式 发展。省 XX 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独立承担了近岸海域 77 个点位 的监测任务,任务量占全省总量的 57.9%,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 关键数据支持。我们还布设了 1655 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 现了对所有县(市、区)的全覆盖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 康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一个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 土壤等全要素的现代化监测网络已经形成,成为我们感知生态环 境状况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监管效能实现智慧跃升 在建成“一张网”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 浪潮,以 AI 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为驱动,推动生态环 境监管模式从传统的“人防”向现代的“技防”“智防”深刻转 型,实现了从“治理”到“智理”的跨越。 我们创新打造的生态环境一体化监管指挥体系,是这一转变 的集中体现。该体系通过深度应用 AI 技术,构建了“自动识别- 分级预警-任务派发”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全市共计 1237 路 重点监控视频信号被接入系统 AI 分析场景已经投入实战应用。 智能识别系统能够 7×24 小时不间断地对企业排污口、厂区环境 等进行监控,自动发现烟气颜色异常、跑冒滴漏、固废未覆盖等 环境问题,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锁定证据、自动分级预警,并 将任务精准派发至相应的执法人员,极大地提升了问题发现和处 置的效率。 我们还建立了覆盖全市 2814 家涉污企业的“一源一档”数 据库,汇聚了超过 4.1 亿条环境监管数据构建起覆盖“天空地一体 化”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建立了环境数 据预报、快报、日报等全链条、全周期、全时段的数据报告制度, 实现了对环境质量状况的实时展示、统计分析、预警预报和问题 溯源。海量的数据经过智能分析,转化为精准的监管指令,为我们 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洞察力。 二、正视当前,直面短板,坚决捍卫监测数据生命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监 控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生态环境工作 的基石,是评估环境状况、评价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的根本 依据。如果源头的数据出了问题,那么后续的一切分析、决策和 管理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将确保数据真实、 准确、全面、客观作为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坚决守住,不容动摇。 (一)数据质量是监测工作的最高准则 每一组从监测站点上传的数据,都必须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