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上的
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
作调度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
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进展,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
下一阶段的攻坚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XX 同
志和 XX 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通报了情况,提出了意见,我都
同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问题,深刻把握矿山生态修复的现实紧迫性
矿山生态修复,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
键举措,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
政治任务。自“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
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矿山生态修复
摆在突出位置,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阶段性成效。
回顾过去的工作,有几个方面是突出的。一是治理投入持续
加大,工作体系初步形成。规划实施至今,我区在矿山环境治理恢
复方面累计投入资金已超过 2 亿元,先后完成多个重点项目的治
理恢复任务,为超过 2200 公顷的土地赋予了新的生机。各相关部
门与属地乡镇(街道)协同配合,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格局。二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治理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区已有 18 家生产矿山企业主动
履行主体责任,完成了生态修复治理并通过专家验收,恢复治理面
积达到 103 公顷,投入资金近 2000 万元。同时,涉及 31 个图斑的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已经启动,治理面积约 68.76 公
顷,预计总投资超过 1 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了重点区
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三是技术路径不断探索,治理模式有所
创新。在实践中,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修复模式,
从单一的植被恢复,逐步转向“工程修复+综合利用”的联合修复
方式。通过采取削坡减载、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地形重塑等综
合性技术措施,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也为修复后土地的再利
用创造了条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矿山生态修复
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
峻,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任务总量依然艰巨。根据最新核
查,全区尚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 140 个,总面积超过 150 公顷。
这些矿山大多形成年代久远,地质条件复杂,治理难度大、成本高,
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其次,工作进展尚不平衡。部分生产矿
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和
拖延思想。一些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项目,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
约,进度未达预期。个别乡镇(街道)和部门对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
性认识不足,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的意识有待加强。再次,资金瓶
颈制约突出。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资金缺口较
大。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完全
建立。如何用好、盘活修复后的土地和生态资源,实现生态效益
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探索还远远不够。最后,长效管护机制亟待完
善。部分已完成治理的区域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后期管护责
任不明确、措施跟不上,导致修复效果出现反弹。建立一套覆盖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后期管护、成效评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已是当务之急。
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全区上下必
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
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坚决打赢矿山生
态修复这场硬仗。
二、提高政治站位,以系统思维统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全局
矿山生态修复,表面上看是环境治理,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
考验的是发展理念、治理能力和责任担当。做好这项工作,必须
坚持系统观念,从政治、发展、民生三个维度深化认识,把握其内
在逻辑和深远意义。
第一,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矿山生态修复的根本要求。习近
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保护生态
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扛
起的重大政治责任。矿山生态修复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中央生态
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的整改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的构筑。这不仅仅是一张生态账,更是一张沉甸甸的政治账。必
须深刻认识到,抓好矿山修复,就是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
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要坚决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
陈旧观念和“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
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执行好《XX 区“十四五”期
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确保政令畅
通、执行有力。
第二,必须从发展角度认识矿山生态修复的战略价值。绿水
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过去,
粗放式的矿产开发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但也留下了满目
疮痍的生态“伤疤”,成为区域形象的“负资产”,制约了发展的
空间和质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绝非简单的投入,而是一种更高
质量、更具潜力的发展。通过科学修复,可以将废弃矿山从生态
包袱转变为生态资产。修复后的土地可以整理为耕地、林地,发
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可以打造为生态公园、郊野景区,培育文
旅康养等新业态。这种“点绿成金”的转化,符合新发展理念,是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将
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紧密结合,真正让“废
矿”变“富矿”,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三,必须从民生角度认识矿山生态修复的现实需要。生态
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