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规范涉 企行政检查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改革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传达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 综合行政执法高级研修班会议精神,总结分析当前我市涉企行 政检查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弱项,并对下一阶段的改革工作进 行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刚才,*区、*区等六个单位作了很好 的交流发言,分享了各自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听后很 受启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我 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迈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时代内涵 与战略意义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发展阶段,着眼 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每一位 同志,都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完整、准确、全面地领 会其深刻内涵,清醒认识到这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 严肃的政治任务。 第一,这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 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绝不意 味着可以放松环境保护,而是要求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 发展。过去那种粗放式、运动式的环保检查方式,不仅难以从 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可能对遵纪守法的企业造成不必要的 干扰,增加制度性交易成本。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就是要通过 科学、精准、高效的监管,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透明、可预 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其核心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 动环境监管从“对立面”走向“助推器”,让高水平的生态环 境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显著优势。要坚决摒 弃“以罚代管”“一刀切”等简单粗暴的做法,真正做到对守 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以监管效能的提 升换取发展质量的跃升。 第二,这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 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 性”“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 求执法行为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 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对执法全过程的规范性、严肃 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正是构建现代环境治 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 防、事中服务、全程监管转变;从依赖人力、经验的传统模式 向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非现场监管模式转变;从 无差别、广覆盖的“撒网式”检查向基于风险评估和企业信用 的差异化、精准化监管转变。这不仅是执法方式的变革,更是 治理理念的深刻革命。 第三,这是解决当前执法工作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必须清 醒地看到,我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 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弱 项。例如,部分区县在检查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上仍有欠 缺,存在检查频次过高、重复检查的问题;少数执法人员在现 场检查中程序不规范、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重检查、轻服 务”的观念依然存在,对企业环保需求的指导和帮扶不够;非 现场监管等新型执法手段应用不广、效能不彰,执法效能有待 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执法公信力,也制约了生 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成效。因此,深化涉企行政检查改革,既 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也是回应企业关切、提升群众满 意度的迫切需要。 二、聚焦核心目标,以“三支撑一提升”引领改革任务落地 见效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改革,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总的来 说,就是要紧紧围绕“三支撑一提升”这一核心目标,狠抓落 实,务求实效。 首先,要以精准高效的执法,有力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 善。规范检查不是放松监管,更不是不作为。恰恰相反,它是 为了把有限的执法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更高效率的监管 和更高水平的保护。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 良天数比例达到94.3%,PM2.5浓度同比下降12%。这些成绩的取 得,离不开严格的执法。但同时也要看到,2025年全市发出的 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数量同比减少了10.1%,而罚款金额却同比 增加了8.9%。这一“减”一“增”,恰恰反映出执法正在 向“精准”转变,从追求案件数量转向追求办案质量,集中力 量查处那些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下一步,要 严格执行《*市2025年生态环境行政检查计划(试行)》要 求,科学编制年度和月度检查计划,坚决杜绝计划外随意检 查。要全面推行基于污染源排污特征、环境风险等级和企业环 境信用评价的分类监管,对重点排污单位、高风险企业加大检 查频次和深度,对环境表现良好的企业则要切实减少现场检 查,实现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要以优质贴心的服务,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执法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 部门责无旁贷。要构建“包容审慎、无事不扰”的行政执法新 模式,让企业安心经营、专心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非现 场监管。充分运用在线监控、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用电监 控等科技手段,变“人防”为“技防”,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 的“零打扰”监管。2025年的任务清单中明确要求推广非现场 检查,这是硬任务。另一方面,要审慎包容,积极适用“首违 轻微不罚”清单。对那些无主观故意、未造成危害后果、及时 改正的轻微违法行为,要更多地采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 政指导等柔性方式,给予企业自我纠错的机会,体现执法的谦 抑和善意。刚才*区的同志在交流中提到,他们建立了一套企业 环保“体检”和“义诊”制度,定期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帮助 排查环境风险,提出整改建议,这种从“执法者”到“服务 员”的角色转变,就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 再次,要以源头严密的防控,有力支撑环境安全底线坚决筑 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绝不意味着在环 境安全问题上“开口子”。越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就越要加 强对重大风险的源头管控。必须始终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将 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作为涉企检查的核心内容。2025年的专项行 动中,全市累计排查企业11301家次,整改隐患669个,有效防 范了环境风险。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