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
生,擦亮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底色
同志们: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民生保障始终
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落脚点。2025年6月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
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
务可及性等方面的举措,旨在推动民生建设朝着更加公平、均
衡、普惠、可及的方向发展。这份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为破解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提供了指
导意见。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揽
子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实践中
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深厚的民生
底色。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
交流。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
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
决群众急难愁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
择。
(一)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
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
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就是要把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断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
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国在民生领域
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
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
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
关怀与温暖,不断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公平正义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十分崇高的价
值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与人民群
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当
前,在一些民生领域还存在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不平衡不
充分的问题,不同群体在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
在差异。通过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
及全体人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缩小城乡、区域、群
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
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三)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民生与经济发
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
本目的,经济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另一
方面,民生的改善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群众的急
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将极大地增强
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促进消费升级,从而拉动内
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例如,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
惠服务,既满足了民生需求,又能带动养老、育儿等相关产业
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
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
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解决
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夯
实基础。
(四)这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
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
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
求也日益增长。当前,在民生领域,诸如教育、医疗、住房、
养老等方面,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
问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在这些方面的急难
愁盼问题,努力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充分性,更好满
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动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面
临4个方面的挑战: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措施有待优化、基本公共
服务的均衡性有待提高、基础民生服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社
会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只有充分认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
题所面临的挑战,才能真正兜住民生底线、提升治理效能,夯
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
(一)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措施有待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
业形态人员等群体规模日益扩大。然而,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覆盖这些群体时存在一定困难,相关制度措施有待进一步优
化。比如,灵活就业人员往往面临参保门槛高、缴费方式不灵
活、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不畅等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但由
于户籍等因素,在享受城市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限制;新就
业形态人员如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工作性质特殊,其劳动
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险参保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外,在社会保障
待遇水平调整机制、不同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等方面,也需要
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在基本
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
群体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享受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在
教育方面,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
和偏远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导致教育机会
不平等。在医疗领域,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大
城市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和贫
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群
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在公共文化服务
方面,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
展等也存在明显差距,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制约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
现,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基础民生服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老一小”等
基础民生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但目前在这些方
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养老服务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
加剧,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但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
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完
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机构养老服务收费较高,且专
业护理人员短缺,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在托育
服务方面,托育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普惠性托育服务供
给短缺,托育服务价格偏高,质量参差不齐,“入托难”“托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