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座谈
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座
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关于这一重要工作的最新会
议精神与战略部署结合我们 XX 市的实际情况,对当前基层治理
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进行一次深刻的集体“会诊”,共同研究
探讨,进一步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核心思路与关键举措。
刚才,来自市直单位、县、乡、村三级的党组织书记代表,以及
奋战在新兴领域的同志们,都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开诚布公地
谈了想法、摆了问题、提了建议,讲得都很好、很实、很深刻。
这些来自一线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精准决策、靶向施策提供了宝
贵的第一手资料。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前期的调研思考,
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深刻把握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大
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在 XX 市落地生根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市委始终坚持大抓基层
的鲜明导向,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推动全
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的治理体系骨架已基本塑成。通过系统性重构与优化,
我们成功构建了“党建+全科网格”的精细化服务管理体系。目
前,全市科学划定了超过 18300 个基础网格和近 7700 个专属网
格,配备了超过 20200 名兢兢业业的网格员。这支庞大的队伍如
同城市的“神经末梢”,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形成了一
张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治理网络,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的“无
缝覆盖”,为我们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服务人民群众打下了坚实
基础。
我们的治理效能触点已深度激活。我们倾力打造的 12345 政
务服务便民热线,已经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解
决民生诉求的“总客服”。自开通以来,热线累计接听群众来电
超过 606 万次,高效办结各类诉求 295 万件。尤其是在刚刚过去
的 2025 年上半年,我们的热线平台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增设专
家坐席,深化“接诉即办”机制,使得群众的综合满意度稳步攀
升,近期更是达到了 98.8%的高水平。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群
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基层治理工作成
效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
我们的治理难题破解已取得关键突破。面对长期困扰基层的
“硬骨头”,我们没有绕道走,而是迎难而上,集中力量攻坚。
特别是针对“三无小区”这一治理痛点,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
和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原有的 1286 个问题
小区已全部整改到位,其中,670 个曾经无人管、无安防的“三
无”小区,已经成功蝶变为有组织、有服务、有保障的“三有”
幸福家园。同时,我们还启动实施了校园周边环境的便民微改造
工程,自 2023 年以来,已对全市 105 所中小学和 5 所高校周边
进行全面摸排,并完成了对其中 25 所学校周边的道路修复、秩
序规范和照明改善等工作。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我们
的城市更有温度,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层治理是一
项永无止境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当
前,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诉求日趋多元,
对我们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
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抓好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
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
“压舱石”。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战略和
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时时放心
不下”的责任心,把这项固本强基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直面问题、聚焦短板,精准发力破解基层治理的堵点难
点
成绩要讲透,问题更要摆明。只有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
问题,我们才能找准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和发力点。从刚才大家
的发言和我们日常掌握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基层治理工作还存在
一些亟待破解的堵点和难点。
第一,在网格化管理上,精细化、实效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我们虽然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网格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建起
来”和“强起来”之间还存在差距。有的地方网格划分“形至而
神不至”,网格员职责边界不清、赋权赋能不够,导致其更多停
留在信息上报的“信息员”角色,而未能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员、
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安全监督员和便民服务员的“多员合
一”作用。网格员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职业认同感
和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如何让这张“网”不仅“织得
密”,更能“转得灵”“用得好”,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
课题。
第二,在重点区域治理上,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仍有待巩固。
“三无小区”、城中村、校园周边等区域,是基层治理的薄弱环
节,也是矛盾纠纷的易发地。我们在“三无小区”整治上取得了
阶段性重大成果,但如何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如何建立物业服务
市场化、社区化、公益化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模式,还需要我们持
续探索。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地带,其内部在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治理难度大、复
杂性高,需要我们拿出更有针对性、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校园周
边的治理,虽然通过“微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将其从
项目式运作转变为常态化管理,如何统筹交通、治安、市场监管
等多方力量形成共治合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第三,在新兴领域党建上,组织力、覆盖面仍有待加强。随
着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大量新就业群体,
如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日益成为城市运行中
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群体流动性大、组织归属感弱,如何将
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到他们中间,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增强他们的城市融入感和职业归属感,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时代新
课题。同样,在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党
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如何有效发挥,如何将党的工作与企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