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管工作座谈会
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 XX 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管工作
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规范城市建设
资金管理的决策部署,结合近期区审计局专项审计反馈的情况,共
同分析当前我区配套费征管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研究部署下
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刚才,区住建局的同志通报了审计结果,系统
梳理了问题短板;财政局、规资 XX 分局、XX 科技城管委会的负
责同志也结合各自职能,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这充分
体现了大家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会议开得很成功,
很有必要。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作为政府性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项用于城市道路、桥梁、供排水、
环卫、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关键资金来源。这笔钱
征收得好不好、管理得严不严、使用得当不得当,直接关系到我
区城市功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抓好配套费征管工作,就是抓住了城市建设的“钱袋子”,
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再讲三
点意见。
一、正视问题,清醒认识当前征管工作的严峻形势与深刻挑
战
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
然近年来我们在配套费征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特别是
与严格的审计监督标准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
突出问题。区审计局 2022 年以来的专项审计报告,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和漏洞,也为我们精准施策、靶向治疗
提供了依据。
第一,征缴缺口依然存在,应收未收现象突出。审计结果显示,
近年来我区配套费征缴工作存在明显的“跑冒滴漏”现象。根据
初步核算,2022 年至 2024 年,全区应征配套费总额与实际入库金
额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部分建设项目甚至存在长期欠缴、恶
意拖延的问题。这些流失的资金,本应是投入到城市建设中的宝
贵资源,却因为我们征管环节的薄弱而未能颗粒归仓。这种状况
不仅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流失,更严重影响了政府性基金征收的严
肃性和公平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种应征未征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也曾出现过,我们必须深刻吸取教训。
第二,减免缓政策执行不严,审批流程亟待规范。政策的生命
力在于执行。我区为支持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
列配套费减免缓缴政策,这本是好事。但审计发现,在具体执行过
程中,存在着标准不一、把关不严、程序倒置等问题。有的项目
不符合减免条件却享受了优惠,有的项目减免依据不充分、审批
材料不齐全,甚至存在“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这种对政策的
随意解读和变通执行,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征管秩序,也容易滋生廉
政风险,损害了政策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
第三,部门协同壁垒尚未完全打破,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配套
费征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设、财政等多个部门,环环
相扣、缺一不可。然而,从实际运行来看,我们“信息互通、责任
共担、流程闭环”的管理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规资部门的规划许
可信息、住建部门的施工许可信息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入库信息之
间,还存在着数据壁垒和时间延迟。信息共享的不及时、不对称,
导致了征缴基数核定不准、征缴节点监控不力、欠费催缴手段缺
乏等一系列问题,给了少数企业拖延、规避缴费的可乘之机。这
正是本次会议需要重点破解的痛点和难点。
第四,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升,资产管理存在短板。配套费征
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但审计也反映出,我们存在配套费资
金结余较大,未能及时、高效地转化为具体城建项目的问题,资金
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与一些地区曾经出现的“配套费
结余较大,资金使用效益未充分体现”的问题类似。同时,由配套
费投入形成的道路、管网等大量市政基础设施资产,也存在底数
不清、权属不明、未及时纳入规范化管理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
资产的有效管护和长效运营,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潜在风险。
同志们,以上这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沉疴,也有新形势下
出现的新挑战;既有客观存在的困难,更有我们主观努力不够的原
因。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坚
决加以整改和解决。
二、肯定成绩,客观总结近年征管工作的积极探索与有善实
践
在清醒认识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过去几
年的工作。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城市建设
任务,各相关部门的同志们顶住了压力、付出了努力,在配套费征
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展现了新作为。我们深刻理解,征管
工作不能“一收了之”,更要服务于全区发展大局。特别是针对
工业项目,我们创新推出了配套费“两免两减半”的政策组合包,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自 2024 年以来,这项政策已累计为全区 16
个重点工业项目减免配套费高达 7400 万元,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减
轻了负担,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体现了我们服务发展、涵养税
源的智慧和担当。
二是在创新征管模式上实现了新突破。我们没有固步自封,
而是主动求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优化。通过深化施工许可与
配套费“双联审”机制,我们将配套费缴纳作为办理施工许可的
前置环节之一,从源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