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的思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政经分离”改革的逐步落地,以
及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正
经历深刻重构。然而,面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与
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监督意识,传统的管理手段与制度设计已显
滞后。因此,如何构建科学、透明、高效的“三资”管理体系,实
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农民权益的充分保障,是当前亟须破解
的现实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基层实践,聚焦“三资”管理中的
痛点、难点,探索规范化管理的可行路径,以供参考。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时代意义与战略价值
保障农民财产权利的核心基石
农村集体资产(含资金、资源)的法律属性为“村集体全体
成员集体所有”,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性权利载体。据农业农村
部统计,截至 20xx 年底,全国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超过 x.x
万亿元。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盘活“三资”创造经济收益,直接关乎
每位成员的切身利益。具体来说,实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
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民主监督权落地。通过健全财务公开与成员(代表)
大会决策机制,可确保农民对集体收益分配、重大投资等事项的
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例如,xx 县通过“数字农经”平台,
实现资产动态监管,20xx 年集体资产交易溢价率达 xx%,使农
民直接受益于规范管理。
第二,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化。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风险评
估与审计制度,可以防止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通过定期
资产清查与市场化运营,可以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第三,收益分配公平化。通过明确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比例
与成员分红规则,可避免因分配不公引发的矛盾。例如,xx 部
分村庄通过制订量化分配方案,实现了收益分配透明化。
保护基层干部的“制度铠甲”
乡村振兴要求基层部门积极盘活资源、发展产业。然而,由
于缺乏规范约束的权力,易滋生风险。实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
化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提供操作标尺。明
确资金审批权限(如单笔支出分级审批)、资产处置流程(如评
估、公开竞价)、资源发包规则(如最短年限、价格调整机制),
可以压缩基层部门自由裁量的空间。例如,xx 市推行“村务卡”
非现金结算,使每笔资金流向可追溯,干部廉政投诉率下降
xx%。
第二,预防履职风险。通过流程留痕(如“四议两公开”全程
记录)与第三方监督(如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可以为干部
提供履职合规证明,避免“好心办坏事”引发的违纪风险。
巩固基层政权的信任根基
“三资”管理乱象是激化干群矛盾的主要诱因。中纪委数据显
示,在 20xx—20xx 年查处的农村基层腐败案件中,涉及“三资”
问题的占比超过 xx%。具体来说,实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
理的效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遏制“微腐败”。通过堵塞白条抵账、坐收坐支、低价
发包等漏洞,可从源头上减少权力寻租空间。例如,xx 市建立“阳
光村务”平台后,涉“三资”信访量下降 xx%。
第二,重建公信力。通过“线上+线下”双公开(如“微信小程
序+村务栏”),可确保财务数据实时可查,化解群众疑虑。同时,
透明化管理有助于增强农民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夯实乡村治理基
础。
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严肃性
惠农资金(如产业扶持、高标准农田补贴等)的精准落地,
高度依赖健全的财务监管。审计署 20xx 年报告指出,我国有 xx
个省存在涉农资金挤占挪用或虚报套取问题,涉及金额 x.x 亿元。
具体来说,实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的核心作用主要有以
下几点:
第一,专款专用闭环管理。通过建立项目资金专用账户与独
立核算制度,配合 GPS 定位、图像识别等技术验证项目真实性,
可确保资金流向可追溯。
第二,穿透式审计监督。推行“村账乡管”升级版,由县级农
业农村部门直接监管乡镇代理中心,定期交叉审计,可强化对基
层财务的垂直监督。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剖析
1.1 财务管理失范:制度悬置与操作漏洞
第一,制度空转问题突出。一方面,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
缺乏专业会计。例如,在某县“三资中心”x 名工作人员中,仅 x
人持有会计证,导致账务处理错误率超 xx%。另一方面,部分地
区财务制度照搬上级文件,未结合村情细化操作标准(如差旅报
销额度、工程预付款比例等),导致制度执行“一刀切”或流于形
式。
第二,资金支付乱象丛生。一方面,凭证存在缺陷。
20xx 年中部某省抽查数据显示,有 xx%村级工程的支出缺
少合同或验收单,存在“先施工后补手续”现象。另一方面,支付
违规。在部分地区,现金发放福利(如重阳节慰问金)、向个人
账户转款、大额白条入账等问题频发,资金监管存在真空。
第三,收支管理失控。就当前来看,农村地区“公款私存”现
象较为普遍。例如,某市巡察发现 xx%的村存在收入滞留个人账
户问题,资金安全隐患突出。此外,农村地区坐收坐支现象屡禁
不止,土地租金等收入未入账直接用于村务开支,破坏了财务纪
律的严肃性。
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与流失风险
第一,固定资产核算失真。部分农村地区将自建工程化整为
零规避招标,完工后未结转固定资产,导致大量账外资产。例如,
某县清查补登固定资产超 x 亿元,暴露长期管理缺位。此外,资
产台账信息残缺,未登记使用部门、保管人、折旧信息,导致资
产盘点困难,易滋生侵占风险。
第二,资产处置随意化。部分农村地区未经评估就低价处置
集体门面房、机械设备。例如,某村将市价 xxx 万元的厂房以
xx 万元出售,造成明显利益输送。此外,捐赠、报废等决策未
履行民主程序,资产流失无追责机制,基层监督形同虚设。
资源管理粗放:合同缺陷与权益受损
第一,程序倒置与暗箱操作。华南某市调研显示,30%的资
源发包未执行“四议两公开”,由村干部直接指定承包人,剥夺了
村民的参与权。同时,部分山林、水面承包合同要素严重缺失。
例如,未载明土地等级(如耕地质量等别)、边界坐标、附着物
清单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