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
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动员
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针对近期暴
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以最坚决的态度、
最严格的要求、最务实的举大检查,坚决遏制事故多发频发势头,
全力确保我市住建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刚才,相关处室
已经通报了近期的几起典型事故案例,情况令人痛心,教训极其深
刻。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保持清醒认知,以最高站位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是红线底线,一步
一寸不能逾越。回顾过去几年,全市住建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
坚强领导下,安全生产工作总体上是平稳的,各项指标曾连续数年
实现“双下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保障。但
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代表过去,不等于现在和未来。进入今年以
来,特别是七、八月份,我市住建领域安全生产形势陡然严峻,事故
抬头的趋势十分明显。
根据统计,截至昨天,今年全市房屋市政工程领域共发生生产
安全事故 8 起,造成 9 人死亡,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上升了
14.3%,死亡人数上升了 12.5%。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
碎的家庭和血的教训。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着
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从思想根源上看,是“安全第一”的理念树
得不牢。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在长期相对平稳的环境中产生了
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认为事故是小概率事件,离自己很远,在日
常管理和作业中习惯性违章、习惯性简化程序,对安全规程缺乏
应有的敬畏。从责任链条上看,是“层层压实”的要求落得不实。
一些企业主体责任悬空,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一些项目负责人“挂名”不管事,现场管理混乱;部分监理单位履
职不到位,对风险隐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监管效能上看,是
“全面覆盖”的网络织得不密。监管力量与繁重任务不相匹配的
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对一些限额以下的小型工程、零星作业,存
在监管盲区和死角,导致这些区域成为事故“高发地”。
“生命重于泰山,责任担当在肩”。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紧迫性和敏感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全市住建系统的各级
领导干部、各企业负责人,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保民生的高
度,深刻认识抓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不仅是必
须完成的硬任务,更是必须扛起的硬责任。决不能有任何松懈麻
痹的思想,决不能有任何等一等、看一看的观望心态,必须立即行
动起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不
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工地、每一个环节。
二、聚焦突出问题,以最硬举措打赢安全生产攻坚战
针对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风险,必须拿出超
常规的决心和力度,实施精准打击和系统治理,迅速扭转被动局面。
要以“严抓细管”的实举措,全面筑牢安全防线。
第一,全面深化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治。重大隐患是滋生
重特大事故的温床,必须作为排查整治的重中之重。要立即在全
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起底式的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
查整治行动。此次行动要聚焦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
坍塌等主要事故类型,重点紧盯五类关键环节:一是深基坑工程,
要严查支护结构、降水措施和变形监测;二是高大模板支撑系统,
要严查方案论证、搭设规范和承载能力;三是建筑起重机械,要严
查安装拆卸、顶升加节、日常维保和持证上岗;四是脚手架工程,
要严查连墙件设置、剪刀撑构造和基础稳固性;五是临时用电和
动火作业,要严查线路敷设、保护装置和消防措施。排查工作要
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仅要覆盖所有在建的房屋市政
工程,还要延伸至既有建筑改造、装饰装修等各类施工活动。对
于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必须建立清单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明确
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做到整改一处、销号一处,坚
决杜绝“纸上整改”“虚假整改”。对隐患整改不力,导致事故发
生的,要提级调查、从重处罚。
第二,坚决防范地下管线外力破坏的风险。城市地下管网是
城市的“生命线”,一旦因施工遭到破坏,特别是燃气管线,极易引
发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近期,外地连续发生多起施工破坏燃气
管线的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把防范地下管线外力破坏
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首先,要严格施工审批和告知程序。任何
涉及开挖的工程,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前,必须向城建档案管
理部门和相关管线权属单位查询地下管线信息,并与权属单位共
同制定保护方案。其次,要强化现场交底和技术监测。施工前,权
属单位必须派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管线精准定位、交底,并设置
明显警示标识。施工过程中,必须安排专人监护,严禁在管线保护
范围内使用大型机械作业。鼓励有条件的工程,采用探地雷达等
先进技术手段,对施工区域进行精细化探测,做到“先探后挖、心
中有数”。最后,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住建、规
划、城管等部门要与水、电、气、热、通信等各管线单位建立信
息互通平台,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共享。一旦发生险
情,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协同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三,彻底消除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的监管盲区。从近年的事
故统计看,投资额在 100 万元以下或建筑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下
的小型工程,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安全监管的突出短板。
这些工程规模小、工期短、分布散,施工队伍多为临时拼凑的“游
击队”,安全管理能力极低。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