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会,核心任务在于坚 决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 复杂风险挑战,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标升级与灾害防治能力 系统提升,全力构筑能有效应对各类冲击、快速恢复功能的现代 化韧性之城。这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更是守护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 深刻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 叠加,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 考验。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系统观念、 问题导向,将韧性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筑基城市生命线系统强化工程 建设韧性城市,核心在于打造强健可靠、高效韧性的城市生 命线系统,这是承载城市基本功能、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性 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石,要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效能,使之经得起各种风险 考验”。遵循这一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必须将筑牢生命线工程作 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先导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城市的“血管”与 “神经”始终强劲有力、安全可控。 (一)健全立体交通韧性网络。城市交通系统是保障人员物 资安全高效流动的“大动脉”,其韧性水平直接关系城市运行秩 序与紧急状况下的资源调配能力。本部分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 次、高韧性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一是科学优化路网层级架构与 冗余设计。系统分析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需求,合理规划 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网络密度与连通度,重点针对关键走廊加 密路网层级、设置平行替代线路,确保单一节点或路段受损时骨 干功能依然有替代路径支撑。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绿波带”及信 号灯自适应系统,优化交叉口通行能力,动态提升既有路网使用 效率,减少无谓拥堵带来的系统脆弱点。结合城市更新和新片区 开发,前瞻性预留战略通道建设空间,为长远发展及应急响应预 留充分余地,从源头增强交通网络整体韧性与空间适应性。二是 强化公共交通系统保障与快速响应能力。切实提升地铁、公交等 大容量公共交通网络覆盖广度、深度与换乘便利性,优化线网布 局、增加枢纽站点密度,有效承担高峰时段及突发事件下的城市 主体通勤压力。着力提高地铁、地下车站、车辆段等关键设施的 防洪排涝、抗震防爆设计建设标准,配备关键部位的强化结构或 冗余设施。构建依托公交优先的应急疏散骨干网络,明确应急专 线、专用车辆储备及调度预案,确保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集结 运力,转移疏散受困人员。整合公交信号优先技术,为应急车辆 开辟高效运行的物理通道,提升应急到达速度与可控性。三是提 升智慧交通管理赋能水平与应急协同效能。全面推进智能交通信 号控制系统深度覆盖与应用,深化交通运行数据实时采集与态势 精准感知能力,实现对全路网流量动态的精确把握与信号配时的 全域智能化协同优化。构建适应性强、能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如 积水、塌方、拥堵)的城市交通仿真模型,动态预测风险区域、 评估管控措施效果并优化交通组织策略。打通交通、公安、气象、 应急等数据壁垒,构建跨部门协同作战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实现预案自动匹配、资源一键调度、指令精准下达、态势统一发 布,显著提升灾时交通组织整体效率与跨区域协调联动能力。 (二)升级能源保供韧性格局。能源安全乃城市运行的命脉 所系,确保极端条件下能源供应不中断、有保障是韧性城市的核 心内涵。必须深刻认识到能源保供韧性在城市安全链条中的极端 重要性,全力打造稳定可靠、智能高效、多元协同的能源供应网 络。一是推进多源互济电网结构与装备强化建设。系统论证并规 划建设覆盖城市核心功能区的高可靠性双环网、双电源供电结构, 逐步消除单线单变供电方式,从物理结构上大幅降低主干电网故 障导致的整片停电风险。全面推进老旧变电站、输配电线路的设 备迭代升级,推广部署具备智能化诊断、自适应恢复功能的固体 绝缘开关柜、环保气体绝缘管道母线等新一代防灾型设备,提升 电力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本体安全性与快速修复能力。前瞻性布 局城区内部移动储能应急电源网络节点,结合重要用户分布形成 分布式备用电源保障能力。二是构建多层次燃气保障网络与智能 化监管体系。优化城市天然气门站、高中压调压站的空间布局与 能力配置,科学规划高中低压管网分级输送网络,确保关键节点 互为支撑、互为备用。强制推广应用带压力监控、流量超限自 动切断、远程紧急切断功能的自闭阀及智能燃气表,加强用户端 本质安全。全面建设覆盖全域燃气管网运行状态的智能感知监测 平台,实现对压力、流量、泄漏气体浓度的全时域、高精度实时 监控与异常报警定位联动。加密巡查维护频次,运用智能巡检机 器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强化高风险区域管道本体安全状态监 测能力。三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分布式应急储备体系。科学 评估并积极开发建设本市域内具备规模化应用条件的风能、太阳 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有序推动其接入本地 配电网或形成区域微网。在城市适宜区域(如公共建筑、产业园 区、新建住区)广泛推广分布式光伏、光热与储能技术应用,构 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应用场景,提升局部区域自我保障水平。 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容量充足、调运便捷的应急油库、 移动发电机群、LNG 应急储运设施等战略级能源物资储备库点, 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的能源物资快速调用机制和跨区域支援协 调机制。 (三)筑牢供水排水韧性屏障。安全稳定的供水和高效顺畅 的排水,是城市健康运转与防洪排涝的核心关键环节,是守护民 生基本需求与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基础堡垒。要全方位、系统性 提升城市水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和韧性恢复功能。一是完善原水 取水多源保障与供水网络互联互通体系。系统评估现有地表水源 地安全性,科学论证开辟城市第二水源或战略备用水源地可行性, 构建至少两种原水相互独立、互为备用的取水保障格局。推动建 设连通不同水源和供水厂区的骨干原水输水管道与应急连通设 施,实现原水资源的区域互济能力。按照“分片组团、分区保障” 原则,构建连接不同大型水厂、具备双向输送调节能力的供水主 干管网“大循环”系统,强化各区域供水管网间关键接口的互连 互通与阀门调控能力建设。二是提升水处理工艺水质保障与供水 深度处理能力。全面推进现有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臭氧活性炭+ 膜处理)升级改造工程,显著提升应对突发性源水污染事件(如 有机物、重金属、新型污染物)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常态出水水质 保障水平。加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力度,加速淘汰老旧灰口铸铁 管、水泥管等易漏损管道材质,推广使用球墨铸铁管、PE 管等 耐腐蚀、高强度的新型管材及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