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
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
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全市助残服务工作的成效与不足,推广先进
地区的成功经验,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全市助残服务水
平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各县
(区)分管负责同志,市残联、民政局、卫健委、财政局等相关
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乡镇(街道)残联工作代表。刚才,
县镇、区街道就本地助残服务工作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
既有具体做法,又有成效数据,更有深刻思考,我都同意,大家
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
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助残服务提质增效的重大意义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助残服务工作不仅关系到
千万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是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
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将助残服务工作纳入民生工程重点推
进,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得
到显著改善。截至 2024 年底,全市共有残疾人约 15.6 万人,已
纳入各类帮扶服务范围的达 14.8 万人,覆盖率达到 94.9%;建成
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12 个,乡镇(街道)残疾人服务站 136 个,
村(社区)残协实现全覆盖;累计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 2.3 万
人次,帮助 8900 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共
计 3.2 亿元,惠及 11.5 万名残疾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市助
残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残疾
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先进地区的工作水平相比,
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部分地区服务流程不够优化,存
在办事环节多、时限长的问题;一些基层服务力量薄弱,专业人
才匮乏,服务精准度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共享不充分,
“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残疾人、关爱残疾人”。我们必
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的
重大意义。这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
要求。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
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
让残疾人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实现
“弱有所扶”,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助残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残疾人在生活、医疗、
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
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文明城
市的内在需要。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
上,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爱程度上。做好助残服务工作,能
够彰显城市的温度和底蕴,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推动
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学习先进经验,找准助残服务提质增效的突破口
刚才,县镇介绍了他们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重要抓手,
在助残服务中巧做“加法”的经验做法,给我们很大启发。全市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
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助残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以“一窗通办”为核心,在提升服务速度上做“加法”
县镇通过设置“助残服务综合窗口”,将残疾人证办理、辅
具适配申请等高频事项集中整合,实现了“一次告知、一窗受理、
限时办结”,平均缩短办事时限 50%,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市推广。
当前,我市部分地区助残服务存在事项分散、流程繁琐、多头受
理等问题,导致残疾人办事“多头跑、跑多次”。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要以“一窗通办”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助残服务事项集中
办理。一是要整合服务资源。各县(区)要整合残联、民政、卫
健等部门的助残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助残服务综合
窗口”,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多个部门协同”。要梳理编制助残
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明确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
和时限,让残疾人一目了然。二是要优化办事流程。要对现有
助残服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取消不必要的环节和材料,推行
“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对于残疾人证新办、换领、
补贴申请等高频事项,要制定标准化办理流程,实现“材料一次
提交、内部流转办理、结果及时反馈”。三是要压缩办理时限。
要以县镇为标杆,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力争将各类助残服务事
项的办理时限平均缩短 40%以上。对于能够当场办理的事项,要
做到“即来即办”;对于需要审核审批的事项,要明确时限,限
期办结,切实让残疾人感受到服务的“加速度”。
据统计,目前我市仅有 35%的乡镇(街道)实现了助残服务
事项“一窗通办”,与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各县
(区)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到 2025
年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实现助残服务“一窗通办”,
让残疾人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二)以“主动上门”为抓手,在提升服务温度上做“加法”
县镇针对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变“坐等受理”为“主动
敲门”,累计入户服务 200 余人次,为 30 余名出行困难对象“送
证上门”,这种做法充满了人文关怀,体现了服务的温度。我市
现有重度残疾人约 4.2 万人,其中大部分行动不便,出门办事困
难。对于这部分群体,我们不能让他们“求人办事”,而要主动
“上门服务”,把温暖送到他们身边。一是要建立定期上门服务
机制。各县(区)要组织残联、村(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
定期深入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敲门行动”。要制定上门服务
清单,包括政策咨询、材料收集、证件送达、辅具适配评估等服
务内容,确保服务精准到位。二是要突出服务重点。要重点关
注重度残疾人、独居残疾人、贫困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健全
台账,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