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推进会,主要任
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
署,总结自今年 5 月现场会以来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
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全面部署。今天上午,
我们一同观摩了 XX 县的 XX 纺织公司和 XX 蛋鸡养殖场,实地
感受到了基层立足资源禀持、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
效,令人振奋,也引人深思。培育和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是激活
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推进乡
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基石。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奋力开创
我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自今年 5月 7日全市乡村富民产业现场会召开以来,各县区、
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全市乡村富民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
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一是产业项目落
地速度加快。全市集中力量推进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
的设施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项目,新增设施农业面积达到 8.6 万
亩,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 42 个。这些项目的快速落地,
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放大。
各地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初步形成了一批特
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例如,XX 县的食用菌产业集群、XX 区的
绿色果蔬产业带,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产业的整体竞争
力和品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三是省级先导区创建有序推进。
相关县区对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先导区的创建标准,找差距、补
短板、强弱项,各项创建工作扎实开展。这不仅是争取省级政策
支持的重要途径,更是以高标准引领我市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四是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创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
“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就业务工等多种
利益联结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户的收入增长。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富民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同比增长 7.2%,成效是实实在在的。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
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更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在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
展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着力
解决。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依
然突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土地、资金、人才等要
素瓶颈制约日益趋紧;产销对接机制不畅,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
弱;部分地区对产业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急于
求成、盲目跟风的现象。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水平
针对当前存在的短板与弱项,下一步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突破,推动产
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强化顶层设计,科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高质量的产
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引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
式的分散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规划先行、集聚发展。首先,要绘
制一张精准的“产业地图”。各县区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区
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抓紧编制和完善本地区的乡村富民产业发展
规划。要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要坚决杜绝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
复建设,引导有限的资源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其次,要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产业的潜力在于融合。要大力推
动农业“接二连三”,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发展农产品精
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
电商等新业态,拓展产业的增值空间。要探索“农业+文旅”、“农
业+康养”、“农业+教育”等多元融合模式,让田园变公园、农房
变客房、产品变礼品。
(二)创新要素保障,全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要素保障是
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必须拿出超常规的举措,破解土地、资金、
人才三大难题。在土地保障上,要向存量和政策要空间。严格落
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设施用地来源。要大力
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废弃厂矿、闲置校舍等存量建设用地,通
过复垦复绿、指标交易等方式,为产业发展腾出宝贵空间。同时,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良田”真正用于“粮用”和
高效农业生产。在资金支持上,要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财政
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要用好用足中央和省级
的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政府专项债、产业发展基金
等各类资金。市财政将继续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重
点项目的奖补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要
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建立规范透明的项目
申报和资金分配机制,严格遵循村级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定
的程序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和高效。同时,要积极引导金
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大力推广“XX 信贷”、“XX
农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有效解决
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