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 作小组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第十五次全国 民政会议及全国相关工作部署,分析研判我市当前面临的形势与 挑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 的希望,做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工作,不仅是贯彻 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刚才,市民政局的同志对 相关方案进行了解读,明确了职责分工,我完全同意。下面,我 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流动儿童和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国之大者’,莫过于民生;民生之本,莫过于幼童。”流 动的时代,催生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特殊的群体。他们 是城镇化进程中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建设者们的后代,他 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质量,关系到 社会阶层的和谐流动,关系到数千万家庭的切身福祉,更关系到 我们党执政根基的巩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未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围 绕儿童权益保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政策体系建设、服 务网络构建、关爱行动开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孩子们撑 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党中 央的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的短板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从数据上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市的流动人 口规模已达 476746人,0-14岁人口占比接近 10%这意味着我市 存在着一个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同时,因父母外出务工而 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也相应存在。这两个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 的挑战是复杂且多维的。一是教育融入的壁垒依然存在。虽然我 们大力推行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但在公办学位供给、教育资源 均衡配置、校园文化融入等方面仍面临压力。部分孩子可能因为 户籍、居住证等问题,在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方面遇到障碍, 这需要我们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动态学位供给机制来 破解。二是身心健康的隐忧亟待关注。流动和留守的状态,容易 导致儿童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这 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儿童。目前,我市规划到 2025 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要达到 100%,但如何将心理健康服务精准滴灌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孩子 心中,服务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仍需拓展。三是社会保障的衔接尚 有断点。在医疗保障、社会救助、康复服务等方面,流动儿童和 留守儿童的政策享受可能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何确保 他们同等享受疫苗接种、基本医疗、大病救助等普惠性福利, 需要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更紧密地协同联动。四是安全防护 的网络仍有漏洞。家庭监护的缺失或弱化,使得流动和留守儿童 更容易成为意外伤害、校园欺凌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受害者。特 别是当前正值暑期,防溺水、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风险陡增 (新闻稿),这为我们的安全防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站在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深刻 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绝不仅仅是 民政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把思想和 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切实把这张保障网织得更密、扎 得更牢。 二、聚焦关键,精准施策,系统构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 益保障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我 们要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全面对标国家于 2024 年 9 月出台的 《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着力 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一,构建“动态监测、精准画像”的智慧管理体系。底数 不清,方向不明;情况不准,措施不灵。精准服务的前提是精准 掌握情况。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底数不清、数据“打架”的局 面。要严格落实今年 4 月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流动儿童 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的通知》要求,由市民政局 牵头,联合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依托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 统,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监测摸排。要明确 统计口径,将所有不满十六周岁、离开户籍地或父母外出务工的 儿童全部纳入视野。要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 动态更新。通过大数据比对和网格化走访,为每一名流动儿童和 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精准掌 握其家庭结构、监护状况、就学就医、身心健康等情况,为科学 决策和精准帮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这项工作必须在今年年底 前完成首次摸排,并从明年起转为常态化监测。 第二,构建“入学无忧、发展无碍”的公平教育体系。教育 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保障流动儿童 和留守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我们的法定职责。一要全力保 障“有学上”。教育部门要切实担起主体责任,科学预测学龄人 口变化趋势,加大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探索建立公办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 “应入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