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上的讲
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主要
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分
析当前我市创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下一阶段的重点
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市委宣传部、市委社
会工作部和市住建局等单位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对相关工作
进行了专题辅导,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
任感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
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发展工
程。近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付出了艰
辛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生态环境优
势,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绿色”基础。2023 年,我市环
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 99.8%,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一;
主要流域、小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三个 100%达
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持续奋斗的成果,也是我们冲击
更高目标的底气所在。我们拥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9 个、
“两山”基地 3 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更有 XX 市成功获评全
国文明城市的宝贵经验,这些都为我们全面冲刺全国文明城市这
块“金字招牌”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借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属于过去,创建永无止
境。面对新一轮的创建周期,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工作标
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思想,必
须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首先,是测评体系的“指挥棒”变了。新修订的《全国文明
城市测评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瘦身”与“提质”。考核指
标从过去的 180 项精简到 140 项,部分领域的测评标准甚至不到
过去的一半。这绝不意味着要求降低了,而是标准更高了、导向
更明了。它标志着创建工作正在从“材料创建”向“实效创建”
转变,从“被动迎检”向“主动作为”转变。以往那种依赖堆砌
网上申报材料的“题海战术”已经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中
央文明办将更多地采用随机调看城市视频监控、回访核查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结满意度等信息化、常态化手段进行测评。
这种“不打招呼”的飞行检查,考验的是我们平时工作的真功夫、
硬实力。
其次,是测评重心的“聚光灯”变了。新的测评体系,大幅
降低了对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权重,将“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到市
民文明素质、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这些“软件”上。
这意味着,一条整洁的街道、一个有序的交通路口、一次暖心的
志愿服务、一个满意的投诉回复,其在测评中的分量可能比一项
大型工程更重。像过去不太起眼的道德讲堂、文明餐桌、公益
广告、网络文明传播等工作,如今都被提升为重点测评内容。
这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创建
为民、创建惠民。
反观我们自身,差距依然不容忽视。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
平上,一些同志的管理观念、方式方法仍然滞后,习惯于“粗放
式”管理。在基础设施方面,老旧城区排水系统陈旧、停车位严
重不足导致乱停乱放、部分集贸市场容量饱和引发占道经营等
“城市病”依然突出。在工作作风上,个别单位和干部中还存在
“等、靠、要”的思想,对创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认识不足,
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抓工作时紧时松,缺乏“赶早
不赶迟”的劲头和“一抓到底”的韧劲。这些短板和弱项,都是
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决定创建成败的关键所在。全市
各级各部门必须立即警醒起来,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姿
态,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
二、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建设的质量和
水平
面对新考题、新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创新打法,下足
“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第一,要聚力城市治理,在精细化管理上实现新突破。文明
城市的“面子”固然重要,但更深层次的比拼在于城市治理的
“里子”。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管理城市。一是要在补齐
硬件短板上再提速。要对照创建标准,系统梳理我们在交通设施、
无障碍设施、环境卫生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的欠账。要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整治市民反映强烈的
空中“蜘蛛网”线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要确保城市污
水集中收集率达到 70%以上,厨余垃圾分类收集量占生活垃圾
清运量比例达到 18%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30%以
上等硬性指标全面达标。二是要在创新治理模式上求实效。要积
极推广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比如,在库区治理中形成的依靠群
众、聚力攻坚的“枫桥经验”XX 样板;XX 社区通过“海绵化”
改造和居民自治实现绿色升级的案例;XX 县运用“数智枫桥”
平台高效化解矛盾纠分的探索。这些都是我们深化城市治理的宝
贵财富。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积极推广“党
建引领、红色管家”等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城市管理资源和力量
向社区、小区下沉,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是
要在提升智慧水平上做文章。要充分利用好“数字 XX”建设的
成果,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效能,确保各类城市管理
问题的按期办结率稳定在 98%以上。要特别重视 12345 政务服
务便民热线这个“城市客服”的作用,建立健全“双闭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