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园区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园区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专题会 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核心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 园区面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 重点工作,动员园区上下全体力量,迅速行动、果断处置, 坚决筑牢园区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刚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已经就前期的摸排情况和工作进展作了汇报,总体来看,大 家是有准备、有行动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 考验才刚刚开始。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基孔 肯雅热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们正处在“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夏季高温 与强降雨天气交替出现,为蚊虫的孳生和繁殖创造了极为有 利的自然条件。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 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后关节疼痛剧烈 等特点,一旦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发生,极易引发聚集性疫情, 对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我们园区作 为一个国际化的教育高地,师生员工高度集中,国际交流频 繁,人员流动性大,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但在疫情防控上, 也构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风险点和脆弱环节。我们必须从更 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来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一)从区域环境看,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决定了蚊媒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相关研究数据显示, 我省是白纹伊蚊等重要蚊媒的常年活动区。在 2017 至 2021 年的持续监测中,白纹伊蚊在我省的构成比虽然有波动,但 其存在是持续性的,并且在居民区、医院等人类活动密集区 域有较高的栖息比例。历史也曾给我们敲响警钟,2019 年我 省部分地区发生的登革热本地疫情,报告了数百例病例,其 传播媒介同样是伊蚊。这充分说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本身就存在蚊媒传染病传播的风险。我们绝不能因为过去一 段时间的平稳而产生丝毫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二)从监测数据看,蚊媒密度已处在危险的临界点, 预警信号已经亮起。衡量蚊媒密度的核心指标是布雷图指数 (BI),即每百户住宅检查出的伊蚊幼虫孳生容器数。国际 公认的安全阈值是 BI 指数低于 5.一旦 BI 指数超过 5,就意 味着存在传播风险;超过 10,存在聚集性疫情风险;超过 20,则面临局部暴发的巨大风险。虽然我们园区本月的精确 数据还在进行最后的统计分析,但参考周边区域近年的情况, 形势不容乐观。有的城市在夏季高峰期,BI 指数甚至突破 70,是安全阈值的 14 倍之多。这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 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我们必须把别人的教训当 作自己的镜子,把潜在的风险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故来对待, 提前部署,防患于未然。 (三)从园区特点看,我们的防控责任尤为重大。试验 区不仅是知识创新的殿堂,更是数万名师生员工学习、工作、 生活的家园。保障每一位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 们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基孔肯雅热虽然病死率低,但其 引发的剧烈关节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 作效率。我们必须以对全体师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各项防 控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抓得更紧实一些,落得更细致一些, 全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放心的园区环境。这既是对生命 的尊重,也是我们作为园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因此,园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立即摒弃“与己无关、 以后再说”的错误想法,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天的会 议部署上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刻不容缓” 的紧迫感,全面进入应急状态,把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作为 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 二、聚焦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策略,全面构筑严密高效 的蚊媒立体防控体系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 搞“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管理。我们必须遵循“预防为主、 防控结合、科学指导、群防群控”的原则,聚焦蚊媒孳生、 传播、监测等关键环节,实施一套精准化、标准化的组合拳, 构建起覆盖全园区、全流程、全员参与的立体防控网络。 (一)坚持源头治理,全面彻底开展孳生地清除行动。 蚊子的幼虫(孑孓)离不开水,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清除 孳生地是蚊媒防控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这项工 作必须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常态化。一是实施“清积水” 地毯式大排查,筑牢源头防控第一道防线。各部门需严格按 照网格化管理责任分区,立即启动全域拉网式积水排查行动, 实现宿舍区、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实验室、体育场馆、 在建工地、地下空间、绿化带等区域全覆盖。排查重点聚 焦各类易积水容器与设施:室外着重检查废弃瓶罐、饭盒、 轮胎、塑料布等小型杂物,楼顶天台的积水死角、排水沟与 雨水井的淤堵情况,以及景观水体、低洼地带、树洞、竹筒 等自然孳生地;室内重点核查花盆托盘、闲置桶盆、饮水机 接水盘的残留积水,卫生间与厨房地漏的排水通畅度。排查 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户一档”式台账,详细记录积水位置、 类型、容量及周边环境,明确责任人和 24 小时、72 小时两 档整改时限,通过“销号管理”确保每个风险点都有人管、 有人改,从源头切断蚊虫孳生链条。二是落实“翻、填、疏、 养、清”五字诀,构建分类处置闭环体系。针对排查出的积 水问题,需严格执行分类施策的“五字处置法”:对可移动 容器实施“翻”转倒置,如废旧桶盆、轮胎等,从物理层面 杜绝再次积水;对闲置坑洼、废弃水塘等采用“填”平处理, 使用沙土或硬化材料消除积水隐患;对排水沟、雨水井、地 下管网等排水系统强化“疏”通,每周定期清理淤泥杂物, 雨后 12 小时内加派巡查力量,确保排水畅通;对景观湖、 喷泉等无法清除的水体推行“养”殖控蚊,投放柳条鱼、鳉 鱼等食蚊幼虫的水生生物,形成生态防治屏障;对绿化带杂 物、卫生死角等开展彻底“清”理,每周至少一次集中行动, 清除枯枝落叶与生活垃圾。通过制度化执行“五字诀”,在 蚊媒活跃期(5-10 月)实现问题处置“不过夜”,持续压缩 蚊虫生存空间。三是建立“查改督”联动机制,强化全流程 监督考核。为确保排查与处置工作落地见效,需构建“排查 -整改-督查”三位一体监督体系。成立专项督导组,采用“四 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 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开展随机抽查,重点核查台账 记录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漏报、瞒报的责任部门予以通 报批评。将积水治理成效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设置“红黑 榜”公示制度,对连续三周排名末位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 同时畅通师生监督渠道,开通 24 小时举报热线与线上反馈 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积水问题,要求责任部门 1 小时内响应、 24 小时内处置、48 小时内反馈结果。通过“日常督查+定期 考核+群众监督”的组合拳,推动蚊虫防治工作从“被动应 付”向“主动防控”转变,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坚持科学消杀,精准有效降低成蚊活动密度。在 做好孳生地清除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开展成蚊消杀,是 快速降低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