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纠治文山会海,切实为基层减负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纠治文山会海,切实为基层减负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纠治文山会海、切实为基层减负”这 一主题开展党课学习,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 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中央层面整治 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十个着力”要求的必然 举措,更是破解当前工作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 文件”顽疾、激发基层干事活力的迫切需要。新修订的《中 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门增写对搞“文山会海”的处分 规定,今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也普遍将“精简文件 会议”作为为基层减负的核心议题,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纠 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定决心。下面,我结合中央通报 案例和工作实际,从“意义为何、根源在哪、怎么办好”三 个方面,与大家深入交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纠治文山会海、为基层减 负的战略意义。文山会海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 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其背后折射的是作风问 题、政治问题。纠治这一顽疾,不仅关乎基层干部的工作状 态,更关乎党的执政根基、治理效能和群众获得感。这是深 化作风建设、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攻坚战”。习近平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 任务。”文山会海正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有的把“开 会”当“落实”,某集团总部要求下属企业参会达 800 余次, 平均每个工作日超 3 次,某下属公司参会 280 余次,即便被 指出问题后 6 个月会议仍“不降反升”;有的把“痕迹”当 “政绩”,某县将考核从“双千分制”加码到“三千分制”, 月度排名、季度通报,倒逼基层把精力用在“美化材料”上; 有的把“台账”当“成效”,某市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对照 100 余项标准准备防火台账,把防溺水台账作为校长考核依据, 让教师疲于应付非教学事务。这些现象,本质上是用“表面 功夫”代替“实际行动”,用“程序正确”掩盖“效果缺 失”。纠治文山会海,就是向形式主义“亮剑”,向官僚主义 “开刀”,是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 基层延伸的关键抓手。这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密切联系群 众的“生命线”。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干 部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求是》杂志曾引用一副对 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 横批是‘谁来落实’”。这副对联尖锐指出:当基层干部被 “困”在会议室、埋在文件堆里,就没有时间“坐群众的板 凳”,没有精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比如,有的基层干 部一周开 16 个会,甚至同一时间要参加两个会,分身乏术; 有的视频会议“一竿子插到底”变成“一竿子重复到底”, 从早到晚“连轴转”。长此以往,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会越来 越远,党的政策红利会在“文山会海”中打折扣,甚至可能 引发群众不满。只有把基层干部从冗余事务中解放出来,让 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多开“围炉夜话”、多搞“现 场办公”,才能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筑牢党同人 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必经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 “高效能治理”,关键是“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基层有 感”。文山会海的泛滥,本质上是治理体系“碎片化”、治理 能力“不匹配”的体现:横向看,部门各自为政,“各管各 的会、各发各的文”,缺乏统筹协调;纵向看,压力层层加 码,“上级开口子、基层填窟窿”,考核指标远超合理阈值。 比如,某集团会议泛滥的背后,是总部各部门缺乏协同;某 县考核“层层加码”的背后,是对“精细化管理”的误读。 纠治文山会海,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对治理方式的“系 统性重构”——通过明晰权责清单、优化考核体系、赋能数 字技术,让治理流程更顺畅、资源配置更高效、基层响应更 有力,这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 义。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挖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深层次根 源。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精文减会,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 效,但“治一治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现象仍未根治, 甚至出现“大会套小会”“白头文件增多”“云会议泛滥”等 新变种。要彻底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组织机制、个体认知、 制度监管三个维度深挖根源。一是组织机制层面,横向权责 “碎片化”与纵向压力“异化”交织,导致“负担叠加”。 一方面,横向权责划分“碎片化”,部门协同缺位。当前, 部分单位仍存在“部门壁垒”,各部门按自身权责推进工作, 缺乏对会议、文件的统筹协调。比如,某集团总部各部门 “各自为政”,均通过会议安排工作,导致 2022 年下属企业 需参加总部会议 800 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 3 次;有的地 方教育、消防、应急等部门分别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内容 交叉却不合并,基层不得不“多头应对、重复填报”。这种 “各管一摊”的模式,看似“责任明确”,实则“责任叠 加”,最终把负担转嫁给基层。另一方面,纵向压力传导“异 化”,考核导向偏差。层层传导压力本是落实责任的重要方 式,但当考核体系异化为“唯指标、唯痕迹”,就会导致“压 力变压力”。比如,某县为体现“重视”,将考核从党建、经 济“双千分制”增加到包含重大隐患整治的“三千分制”, 还要求月度排名、季度通报——这种“过度量化”看似“精 细”,实则超过了基层的承载能力,倒逼基层把“造材料、 补台账”作为主要工作;有的上级部门把“开会发文”等同 于“责任落实”,只要开了会、发了文,就认为“工作到 位”,至于基层是否能落实、效果如何,则“不管不问”,形 成“上热下冷”的脱节局面。二是个体认知层面,政绩观错 位与“避责心态”交织,导致“会议依赖”。一是政绩观“错 位异化”,把“形式”当“实质”。部分干部存在“会议规模 体现权威性”“材料厚度代表认真度”“发文速度彰显执行 力”的错误认知,把“高频开会”等同于“高度重视”,把 “快速发文”等同于“快速落实”。比如,有的干部为吸引 上级注意,刻意开“大场面会”、发“长篇大论文”,内容却 空洞无物;有的干部急功近利,只追求“面上政绩”,把“会 开了、文发了”当作“工作完成了”,至于后续落实则“无 人跟进”,导致“开会不过夜、过夜不落实”“发文一大堆、 没人具体抓”。二是“避责心态”作祟,把“开会”当“挡 箭牌”。在“失责必问责”的背景下,部分干部把“开会发 文”作为“免责工具”——只要会议开了、文件发了,就算 “尽到责任”,后续出了问题也能以“已部署”为由推卸责 任。比如,有的上级部门对基层反映的“负担过重”问题视 而不见,仍坚持“层层转发、层层开会”,把本该自己承担 的调研、统筹工作推给基层;有的基层干部坦言,“上级让 开会,不敢不开;上级让发文,不敢不发,否则出了问题就 是‘不重视’”,这种“怕担责、向下推责”的心态,让文山 会海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三是制度监管层面,刚性约 束不足与新变种监管滞后,导致“反弹回潮”。一是制度执 行“弹性化”,缺乏长效约束。虽然中央出台了关于整治形 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