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中国式
现代化民生底色
同志们: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民生保障始终
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落脚点。2025 年 6 月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
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
性等方面的举措,旨在推动民生建设朝着更加公平、均衡、普惠、
可及的方向发展。这份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破解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各有关单
位和部门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揽子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实践中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基
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深厚的民生底色。借此机会,由我为
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连着
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重要支撑、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
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进一步保
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入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
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
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国在民生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
就,都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
只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
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不断厚植党长期执
政的群众基础。
(二)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公平正义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十分崇高的价值
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与人民群众的
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当前,在
一些民生领域还存在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
题,不同群体在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差异。通
过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基本
公共服务差距,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
环境,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
体现。
(三)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民生与经济发
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
目的,经济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另一方面,
民生的改善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群众的急难愁盼问
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将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
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促进消费升级,从而拉动内需,为经济增
长注入新动能。例如,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既满足
了民生需求,又能带动养老、育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新的
经济增长点。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
质量,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
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夯实基础。
(四)这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
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当前,在民生领域,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还
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与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保障和改
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在这些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实现发
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充分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
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推动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面临 4
个方面的挑战: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措施有待优化、基本公共服务
的均衡性有待提高、基础民生服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社会服务
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只有充分认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所面临
的挑战,才能真正兜住民生底线、提升治理效能,夯实中国式现
代化的群众基础。
(一)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措施有待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
形态人员等群体规模日益扩大。然而,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覆
盖这些群体时存在一定困难,相关制度措施有待进一步优化。比
如,灵活就业人员往往面临参保门槛高、缴费方式不灵活、社保
关系转移接续不畅等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但由于户籍等因
素,在享受城市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限制;新就业形态人员如
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工作性质特殊,其劳动权益保障和社
会保险参保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外,在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调整机
制、不同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
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在基本公
共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
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享受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方
面,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和偏远地
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在
医疗领域,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大城市的三甲医
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
院、村卫生室,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城乡之间、不同区
域之间的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