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民政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民政重点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
入学习领会全省民政领域相关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前期工作,精
准分析当前形势,聚焦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安排部署下一阶段
的重点工作。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
性、基础性工作。刚才,部分县市区的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
言,各位分管的同志也对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我都同意。
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旨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全年
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聚焦改革攻坚,在殡葬服务体系重构上展现新作为
殡葬服务是重要的民生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
益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当前,我市殡葬领域的改革正处在攻坚克
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举措,坚决啃下
这块“硬骨头”,推动殡葬事业回归公益属性,满足人民群
众“逝有所安”的基本需求。
第一,坚定不移,全面完成殡仪馆“民转公”改革。将殡仪
馆由市场化运营转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服务,是正本清源、回应民
声的重大决策。这项工作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缓。根据我们掌
握的情况,市本级的殡仪馆交接工作已在去年取得了关键进
展,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的殡葬业务和相关资产已
于2024年4月30日正式划转至市属国有企业XX集团下属的XX公司
进行运营这为全市的改革树立了标杆。各县市区要加快步伐,参
照市级模式,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民转公”的实质性转变。
在推进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核心环节:一是资产划转必须
规范有序。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划转和处置,程序极其严格,绝不
能有半点马虎。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循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流
程,首先要由单位提出申请,并附上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相关决议
文件。在资产清查阶段,必须委托具备相应资产评估资格的第三
方机构进行专业评估评估机构的选择要符合资质、业绩和信誉等
多重标准。评估报告完成后,需按程序报国资或财政部门核准确
认。整个处置过程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要时可通
过产权交易机构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进行,确保国有
资产不流失、不贱卖。二是人员安置必须稳妥周到。改革不仅是
资产的转移,更是人心的稳定。对于原有的事业编制人员,要严
格按照人事管理的政策法规进行安置。可以参考我市其他领域公
办机构改革中“到龄退休一批、妥善安置一批”的成功经验,对
符合条件的人员,要保障其编制和待遇,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损
害。要严格遵循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操作规程,做好核编、工资
审批等衔接工作。对于聘用人员,也要依法依规处理好劳动关
系,做到平稳过渡。划转后,原殡葬事业服务中心仍保留部分事
业编制,需明确其新的职能定位,确保持续履行好政府赋予的行
业监管与服务职责。
第二,坚定不移,持续深化殡葬领域的移风易俗工作。“民
转公”改革的实施,为我们引导社会风气、推动殡葬习俗的变革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公办公营的殡仪服务机构,作为行业的
标杆和示范,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坚决抵制和摒弃大操大
办、铺张浪费等陈旧的丧葬陋习。要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和起
点,大力倡导并广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集体共祭、网络祭扫等
符合现代文明理念的殡葬方式。同时,还需加强宣传引导工
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厚
养薄葬、丧事简办等新时代的文明风尚,使这些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将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
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之中,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让文明殡葬
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与此同
时,还需加大对违规土葬、乱埋乱葬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
度,采取标本兼治的策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逐步在全社会
形成文明、节俭、环保的殡葬新风尚,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可持
续发展。
第三,坚定不移,优化殡葬服务供给结构。在完成“民转
公”改革和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
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殡葬需求。一方面,要加强殡
葬服务设施建设,根据人口分布、地域特点等因素,合理规划殡
仪馆、公墓等殡葬设施布局,提升设施档次和服务水平。另一方
面,要丰富殡葬服务内容,除了传统的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
存等服务外,还要拓展个性化、人性化的殡葬服务,如提供定制
化的悼念仪式、心理疏导等,让群众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感受到更
多的温暖和关怀。同时,要加强殡葬服务市场监管,规范服务行
为,提高服务质量,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紧扣智慧赋能,在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养老服务是这项战略
中的关键一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机
遇,以“智慧养老”为牵引,全面提升我市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
能,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便捷、更精细、更温暖的服务。
第一,巩固提升,精心做好乡镇敬老院改革的“后半篇文
章”。回顾过去,我市乡镇敬老院的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各方的心血和努
力。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终
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我们绝不能产
生“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思想,必须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定
的决心。展望未来,我们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
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改革的“后半篇文
章”写得更加精彩。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加强对改革后运营机构
的全方位监管,确保其规范运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涵
盖服务标准、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为敬老院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此外,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
素质也是重中之重。我们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护理
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老人,提供
更加贴心、专业的服务。同时,改善敬老院的硬件设施条件也刻
不容缓。我们要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敬老院的居住环境,努力营
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家园,让老人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
暖和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兜底保障功能更加牢固,让每一
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第二,全面贯通,用好全省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我省
于2024年底正式上线的全省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是全国首个省级
统建、五级联动的一体化服务平台,汇集了全省670余万条老年
人信息和海量的服务资源。这为我们实现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提
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我们必须把这个平台用足、用好、用
出实效。一是要实现高龄津贴发放的“免申即享”。要依托平台
强大的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功能,主动识别符合条件的高龄老
人,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通过与公安、社保等部门
的数据对接,实现对老年人年龄、户籍等信息的自动核验,符合
条件的直接将津贴发放到个人账户,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
里”,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二是要大力推广智
慧助餐服务。老年人助餐是养老服务中的“高频刚需”。截至去
年底,全省已建成数千个城乡老年助餐服务点为我们推广智慧助
餐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依托养老服务平台,将这些助餐
点“串珠成链”,形成覆盖城乡的智慧助餐网络。要积极引导老
年人通过平台的智能终端或小程序进行点餐、预定,并通过大数
据分析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实现精准匹配和科学供
餐。虽然目前我们还缺乏乡镇服务点精准的日均订单量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