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把作风建设精神贯穿始终推动治理
能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作风建设精神开展专题研讨,这既是一次对
作风建设根本遵循的再学习、再对标,更是一次对治理能力现代
化实践路径的再谋划、再部署。作风建设深刻改变了中国,成为
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将其精神融入治理体系、提升
治理能力,既是贯彻落实党的 XX 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
群众急难愁盼、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下面,我结合学习
体会和工作实际,从五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以“融入治理”为方向,让八项规定精神成为治理体系
的“灵魂坐标”
(一)把握政治引领,校准治理方向。作风建设不是简单的
“几条禁令”,而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切口”,本质是
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宗旨的政治要求。融入治理体系,首先
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其核心要义——把“两个维护”贯穿治理全过
程,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把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治理各环节,让群众在治理效能中感受
到作风建设的温度;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体现到治理实践中,
以优良作风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比如,在基层治理中,有的地方
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与解决群众“断头路”“老旧小区改造”等
问题结合,建立“群众点题、干部解题”机制,既改出了作风新
气象,又改出了治理新成效。这启示我们,治理方向对不对,关
键看是否把八项规定精神中的政治要求转化为了具体行动。
(二)聚焦系统集成,完善治理框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
整体,八项规定精神的融入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制度、
流程、资源的系统集成。要在制度层面“立破并举”——既修订
完善公务接待、公车管理等直接相关制度,又在行政审批、财政
预算、基层减负等治理制度中嵌入作风建设要求;在流程层面
“提质增效”,比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时,同步压缩审
批环节中的形式主义空间,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资源
层面“精准配置”,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优先投向民生领域,杜
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浪费资源。我市去年开展的“作风
建设融入基层治理试点”,在社区建立“作风监督哨”,将八项规
定精神落实情况纳入网格管理,同步整合纪检监督、群众监督、
智慧监督力量,形成了“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制度完善”的闭
环,治理效能提升 30%以上。这说明,系统集成才能让八项规
定精神在治理中“落地生根”。
(三)注重价值渗透,厚植治理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
是制度之治,更是文化之治。八项规定精神蕴含的实事求是、艰
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理念,是治理文化的核心内核。要通过
教育引导“铸魂”,将八项规定精神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用“延
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等历史经验涵养初心;通过实践养成“塑
形”,在基层推行“一线工作法”,让干部在走访群众、解决问题
中养成务实作风;通过氛围营造“润心”,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中
的优良作风故事,打造“作风建设文化长廊”“清廉社区”等载
体,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治理价值。记得在调研中,一位老
党员说:“现在干部下基层不再是‘走过场’,而是带着‘问题清
单’来,带着‘满意清单’回,我们老百姓看在眼里、暖在心
里。”这种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正是治理文化浸润的生动体现。
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破除滋生“四风”的体制机制
障碍
(一)瞄准权力运行“关键点”,破解“审批之繁”。“四风”
问题往往与权力配置不合理、运行不规范密切相关。深化改革,
首先要向权力结构“动刀”——推进“放管服”改革迭代升级,
比如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压
缩自由裁量空间;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
的“奇葩证明”“重复审批”等问题,定期开展专项清理;推行
“阳光审批”,将审批流程、结果全程公开,引入第三方评估和
群众评价,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我市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无差
别综合窗口”改革后,企业开办时间从 7 个工作日压缩至 1 个工
作日,群众投诉率下降 65%。实践证明,权力越透明、流程越
简化,“四风”滋生的土壤就越贫瘠。
(二)聚焦资源配置“核心处”,破解“资金之腐”。资金、
资产、资源管理领域是“四风”和腐败问题的高发区。要深化财
政体制改革,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绩效管理体
系,对“三公”经费实行刚性约束,对民生资金开展“穿透式”
监管;推进国企改革,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建立市场化
薪酬体系,防止“靠企吃企”;规范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推
行“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从制度上杜绝利益输送。去
年,我们对扶贫资金开展专项审计时,发现个别乡镇存在“资金
沉淀”“虚报冒领”问题,通过建立“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达
民生”机制,实现了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双提升”,群众获
得感明显增强。这说明,改革就是要瞄准资源配置的“堵点”“痛
点”,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三)紧盯基层治理“薄弱带”,破解“责任之虚”。基层
“四风”问题往往源于“责任甩锅”“层层加码”。要深化基层管
理体制改革,厘清县乡权责边界,推行“属地管理”事项清单制
度,严禁随意向基层摊派任务;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取消“唯台
账、唯留痕”的形式主义考核,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立
体考核”体系;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干部从
“怕出错”转向“敢干事”。我省在部分县试点“基层减负赋能”
改革,明确乡镇“负面清单”,取消 21 项“一票否决”事项,赋
予基层干部“考核权”“话语权”,基层干部平均每周减少 4 个小
时“填表报数”时间,腾出精力抓落实。这种“做减法、强效能”
的改革,正是破除基层“四风”的关键一招。
三、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增强作风建设的执行力约束力
(一)织密“制度笼子”,让规则“严起来”。制度建设要坚
持问题导向,针对“四风”新表现新变种及时查漏补缺。比如,
针对“不吃公款吃老板”问题,完善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
“负面清单”,明确“亲清”边界;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规范政务 APP、工作群管理,建立“准入退出”机制;针对“隐
形福利”问题,细化津贴补贴、公务接待等制度细则,消除“打
擦边球”空间。我市去年出台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负面清单
(试行)》,将 32 种“四风”问题具体化为可查可纠的条款,配
套建立“季度作风巡查”制度,让制度执行有了“硬标尺”。实
践证明,制度越具体、越精细,执行就越有针对性。
(二)强化“刚性执行”,让纪律“硬起来”。制度的生命力
在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