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市委社会工作部城市社区治理工作
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交流座谈会,主要
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总
结交流经验,分析研判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市社区治理工
作的重点任务。刚才,来自 X 镇和六个城市社区的同志们作了
很好的发言,分享了各自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治理法宝”,提出
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这充分说明,
我们的基层工作者是有智慧、有办法、有作为的。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
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
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我们党执政根基
的巩固。近年来,全市上下在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新
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例如,部分社区行政事务负担依然较重,治理模式创新不足,服
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等。下面,围绕如何推动我市社
区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我讲几点意见。
一、聚焦核心症结,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为基层治理减负增能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最终都要落到社区这个基本单元。社区
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精力是否能真正用在服务
群众上,是衡量治理效能的“晴雨表”。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
导向,持续深化基层减负,确保社区工作者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
服务群众上来。这不仅是一个工作要求,更是一个政治任务。
为基层减负,绝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文件里。必须拿出动真
碰硬的决心,从根源上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首
先,要建立科学的权责清单。明确社区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和协
助政府的事务,厘清“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边界。对
于上级部门,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凡是未经审批、没有政策依
据的考核、评比、创建活动,一律不得下沉到社区。要坚决杜绝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局,让社区工作者从纷繁复杂
的台账、报表和无谓的会议中解脱出来。其次,要优化考核评价
机制。改变过去那种重“痕”不重“绩”、重“过程”不重“结
果”的考核方式。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工作成效的根本
标准。居民的口碑,才是最有分量的“军功章”。要探索建立一
套以服务成效、矛盾化解率、居民参与度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
引导社区工作者将功夫下在平时,将服务做到实处,真正实现从
“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的根本性转变。最后,要强化数字
技术赋能。减负不等于减责,而是为了更好地增能。要积极推动
智慧社区建设,整合各类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一网
通办”“一屏统管”。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工作流程,例如,利用大
数据分析社区居民的需求,精准推送服务项目;利用线上议事平
台,拓宽居民参与渠道。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也让社
区工作者能够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
精力去走街串巷、访民问暖,去做那些有温度、暖人心的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力争在未来一年内,将
社区承担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负担再压减 30%,确保社区工作
者 70%以上的工作时间能够直接用于服务居民、组织活动和化解
矛盾。
二、传承文化精髓,以和合理念的智慧推广基层治理“X工
作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治理体系中最深厚的软实力。“X
工作法”源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和礼让
精神,其核心是“情、理、法”的有机融合,倡导“以和为贵、
以邻为善”。这不仅仅是一种矛盾调解方法,更是一种蕴含着东
方智慧的基层治理哲学。大力推广“X 工作法”,对于构建共建
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广“X 工作法”,关键在于把握其精髓,并与新时代社区
治理实践相结合。其核心步骤“听、辨、劝、借、让和”为我们
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听”,是基础。要求我们的调解员、社区
干部有足够的耐心,让当事双方把话说完、把气顺出来,这是建
立信任的第一步。“辨”,是关键。要深入调查,明辨是非曲直,
找到矛盾的根源和症结所在。“劝”,是艺术。要晓之以理、动之
以情,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借”,是智慧。要善于
借助宗族长老、乡贤能人、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方力量,
形成调解合力。“让”,是境界。引导强者先让、长者先让,在合
法合规的框架内,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和”,是目标。最终目的
是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修复社会关系,促进社区和谐。近年
来,我市在运用“X 工作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
著成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用此法,成功化解了一起涉及金
额上亿元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矛盾,避免了事态升级。市人社
部门设立的“X 农民工维权驿站”,更是将这一工作法发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