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机关公文抄袭问
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下午,我们召开这次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非常及
时,也十分必要。刚才,几位同志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各自工
作实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发言,谈了认识、摆了
问题、提了建议,讨论的氛围很热烈,思想的碰撞很充分,达
到了预期目的。这充分说明,大家对公文写作中的顽瘴痼
疾,特别是抄袭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
公文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指导
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反
映着一个单位的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和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改进文风、转变作风作出重要指示批
示,深刻阐明了文风与党风、政风的内在联系,为我们匡正文
风、提升工作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文风不正的背后是作风不
实,而公文抄袭,正是文风不正、作风漂浮最典型、最恶劣的
表现之一。下面,我结合大家的研讨,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正视问题,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极端危害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根子上杜绝公文抄袭,首先必须在
思想深处真正认清其危害,彻底摒弃“小事一桩”“无伤大
雅”的错误观念。
第一,公文抄袭是对政治忠诚的侵蚀。公文姓“公”,核心
是讲政治。每一份公文,都承载着特定的政治功能和政策导
向。无论是向上级的请示报告,还是对下级的部署安排,都要
求内容精准、实事求是。抄袭而来的公文,必然导致情况失
真、数据失实、措施失当。看似是走了“捷径”,实则是对上
级决策部署的敷衍塞责,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漠视无睹。这种行
为,本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与求真务实的工作要
求背道而驰,严重损害了政令的畅通和政策的落地效果。如果
任由这种风气蔓延,最终将稀释政策的“含金量”,折损单位
的公信力,动摇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
第二,公文抄袭是对履职能力的否定。公文写作,不仅是文
字工作,更是一个深入思考、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的综合过程。一篇高质量的公文,是作者责任心、业务能力和
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反之,习惯于当“搬运工”,依赖
于“复制粘贴”,实际上是主动放弃了思考的责任和调研的功
夫。长此以往,干部将逐渐丧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变得思想懒惰、不接地气,对本职工作一知半解,对服务
对象的需求一问三不知。这不仅是个人的能力退化,更是对组
织所赋予职责的严重辜负。近年来,多地曝出公文“同质
化”“套路化”甚至原文照搬的恶性抄袭事件,不仅沦为社会
笑柄,更暴露出相关单位和个人履职能力的严重缺失。
第三,公文抄袭是对纪律规矩的践踏。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公文处理有严格的法规制度,公文写作有明确的规范要
求。抄袭行为,本身就是对这些规矩的公然挑战和漠视。它破
坏了严谨细致的工作风气,助长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歪风
邪气。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不只停留在文稿层面,还会渗透
到项目申报、工作总结、评优评先等各个环节,最终演变成一
种“虚假”的组织文化,严重污染单位的政治生态。我们教育
系统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为人师表,更应在作风建设上
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如果我们自己都文风不正、作风不
实,又何以育人、何以正风?
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们单位在公文处理效率上取得了一
定成绩,例如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统计,我局收发文流转及时
率达到100%,准确率达到99.8%,部分科室通过数字化转型,文
件处理时效甚至提升了38%以上。但效率不等于质量,速度不代
表水平。我们必须警惕,在追求高效的同时,决不能以牺牲内
容的真实性、原创性为代价。公文抄袭的病根在于思想上
的“懒癌”和作风上的“软骨病”,必须下猛药、出重拳,坚
决根治。
二、聚焦关键,构建杜绝公文抄袭的长效机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治公文抄袭问题,不能仅靠一次会
议、一次强调,必须立足长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构
建起一套科学、严密、管用的长效机制。从今天的研讨来
看,大家普遍认为,需要从“不想抄、不能抄、不敢抄”三个
层面系统发力。
首先,要筑牢“不想抄”的思想防线。这是治本之策。一是
要强化理论武装。要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文风转作风的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通过中心组学习、
支部“三会一课”、专题培训等形式,反复学、深入学,真正
把“短、实、新”的文风要求刻在脑子里、融入血液中。要让
每一位干部都深刻认识到,写好每一篇公文,都是在践行“两
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二是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引导广大干
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调查研究上。要
大力倡导“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活动,鼓励干部
迈开双腿、深入一线,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去倾听群众真实声
音。只有胸中有墨、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