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
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聚焦
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加快生
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作出了部署,凸显了现代服务业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
服务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贡献,近期,XX 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对全市现代
服务业发展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重点对港口物流、工业设计、
软件信息、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文旅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剖析,
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 XX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以来,我市以现代物
流、科技服务、软件信息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
展,涌现出仅一智造、香江科技、诺得物流、惠龙易通、港务集
团等一批经营模式新、发展势头好的代表性企业,为构建现代化
产业体系,推动 XX 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与江苏省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现代服务业所占
比重、带动贡献明显不足。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49.2%,对 GDP 增长贡献率 40.9%,低于省均 4.3、6.3 个
百分点;服务业占比不仅与南京(65.3%)、苏州(54.9%)、无
锡(52.6%)、常州(49.8%)等苏南城市存在差距,且低于同为
二类地区的徐州(54.4%)、扬州(50.5%)、泰州(49.5%)。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贯彻
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市制造业继续走规模扩
张、依赖要素数量投入的发展道路已不太现实。随着经济结构深
度调整,未来制造业发展只有实现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坚持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向产业
链两端拓展、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提质
增效。
从国际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在人均 GDP 超过 X 万美元后,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步入较快发展阶段,在国
民经济中占比快速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更
加有力的带动支撑作用。因此,我市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势在必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我市制造业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发展活力足,加之
XX 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的“十字水道”,自然资源、文化底蕴
丰厚,具备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但当前我市
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港口物流产业的成效不够明显。
XX“江河交汇”、“连接南北”,是国家级水路、公路、铁路
交通枢纽,且拥有 75.1 公里的深水岸线,航道水深在-12.5 米以
上,是全国 43 个主枢纽港、25 个主要沿海港口之一,更是开普
船溯江而上的最后一站,具有极大的交通区位优势、拥有极佳的
长江岸线资源。但是,当前我市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港口物流业
发展不够充分,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入库税收 XX
亿元,同比下降 9.7%,仅占服务业税收的 3.4%,与其拥有的大
量优质资源极不匹配。
一是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岸线资源仍存在深水浅用、多
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现象,且港口码头功能相对单一。
二是港口发展质态层次不高。多数码头仍以装卸、仓储等低
端作业为主,尚未向加工、贸易、金融、信息服务和智慧物流拓
展升级,港产城融合、港工贸一体发展程度偏低;现有铁矿石、
煤炭、木材、钢铁、水泥、化工材料、石油焦等特色货种优势发
挥不够充分,没有支撑港口物流业产生更多增加值,枢纽港的功
能优势尚未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
三是多式联运作用发挥不够。镇大铁路、上隍货场作用尚未
得到充分发挥,缺乏龙头型多式联运经营主体,未能有效带动我
市制造业企业的综合物流成本降低。总体来看,拥有巨大发展潜
力的港口物流产业运行质效、贡献能力亟待增强。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融合不够紧密。
我市制造业虽有“四群八链”,但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未能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还远未形成价值链,致使产业附加
值偏低、竞争力偏弱。
一方面,占比较重的化工、冶金、造纸、建材、能源等传统
产业,亟待通过与软件信息、检验检测、节能减排等生产性服务
业的嫁接,加快推进“智改数转”、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进
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发展势头较好、但规模体量偏小的新型电力装备、
汽车及零部件、高性能材料、航空航天、船舶海工装备等高端装
备制造业,迫切需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
务业的加持,快速成长壮大,并向产业链两端拓展、向价值链上
游攀升。
工业设计方面,政府和企业认识不够到位、推进力度不大、
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缺乏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
科技服务方面,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的研发机构还不多,不
少科技服务机构在实验室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市场培训、
产业风投等功能之间游移,核心功能不够明确,与我市特色优势、
主导产业结合还不紧密,且存在重复建设、功能重合等问题,自
我造血功能不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软件信息方面,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方面技术力量薄弱,多
数软件企业缺少自主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通用型软件产品,高
端产品和研发能力不足;针对全市中小企业需求的小型、快速、
轻量、精准化的“智改数转”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多,对龙头骨干
企业核心业务“综合集成”的产品服务成本偏高。
中介服务方面,知识产权、标准专利、检验检测、节能减排、
安全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不多,本土企业长期依赖周边城市机构
服务,成本较高且针对性不强;对本土发展态势较好的中介机构
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助力其做大做强。总体来看,我市还未形成
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体系格局。
(三)用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的举措不够有力。
XX 山川形胜,是全国少见的山水城林交融城市,在自然资
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且拥有 3000 多年文字记载史,历
史文化遗产不胜枚举,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蕴藏着巨
大的文旅产业发展潜力。但是长期以来,XX“天下第一江山”
的金子招牌未能擦亮,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
温不火。疫情过后,我市文旅产业营业收入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