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XX市关于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综述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XX 市关于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综述 报告 自国家赋予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历史使命以 来,XX 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勇担重任,砥砺前行。在“双碳”目标引领下,XX 市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导向,聚焦能源供 给、消费、技术、体制等关键领域,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奋力在 能源革命的时代大潮中争当排头兵,谱写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的崭新篇章。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 XX 市能源革命综合改 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举措、阶段性成效、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愿 景。 一、主要举措 XX 市紧扣能源革命核心要义,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 结合,统筹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形 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举措。 (一)深化煤炭产业变革,夯实能源安全根基 作为传统能源大市,XX 市深刻认识到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 是能源革命的重中之重。为此,XX 市将智能化建设作为推动煤炭 产业“脱胎换骨”的核心抓手,以科技赋能促进煤炭生产方式的 根本性变革。 一是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XX 市将 2024 年确立为“煤 矿设备提升年”,启动了覆盖全市煤矿的专项行动。行动聚焦装 备更新换代、辅助运输系统升级、智能供电系统建设等 11 项关 键内容。例如,在辅助运输环节,大力淘汰传统的调度绞车接力运 输方式,推广应用无轨胶轮车、单轨吊车等先进设备,旨在减少中 间环节,实现井下物料与人员的“一站式”高效运输。在供电系 统方面,推动建设具备双回路智能切换和能耗优化功能的智能供 电系统,显著提升了供电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以 XX 公司的 XX 煤矿为例,通过投资数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昔日尘土飞扬、人力 密集的采掘工作面,如今已转变为远程操控、视频监控的“智慧 工厂”。工作人员在地面调度中心即可通过高清大屏实时监控井 下生产状况,轻点鼠标便能完成采煤、运输等一系列复杂操作,不 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从根本上保障了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支撑这一变革,XX 市正积极搭建统一的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 和能源信息监管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 全市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与技术底座。 二是系统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XX 市坚持在保障国 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深挖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价值。一方面,加快 存量煤电机组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 动”,截至 2024 年底,已累计完成 382 万千瓦的改造任务,有效降 低了煤电的碳排放强度,并提升了电网对新能源波动的消纳能力。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环保高效的先进煤电机组, 稳步推进XX安太堡 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XX山阴 2 ×100 万千瓦“上大压小”煤电项目等一批重大支撑性电源项 目建设,旨在构建更为安全、稳定、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 (二)加速新能源产业布局,构建多元供给体系 面对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大趋势,XX 市依托其丰富的风能、 太阳能资源,将发展新能源产业置于能源革命的突出位置,全力构 建多能互补、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XX 市将建设“双 1600 万千 瓦”中部电力外送基地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核心目标之一。为 此,XX 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包括 XX 硅能 15GW 光伏全 产业链项目在内的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龙头项目落地。 同时,积极探索“光伏+”多元化应用模式,如“光伏+农业”“光伏 +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实现了清洁能源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生 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二是前瞻布局储能产业。为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 性问题,XX 市将发展储能产业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 环。根据规划,力争到 2025 年底,全市储能规模达到 300 万千瓦, 年储电能力可达 36 亿度。XX 市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 和多能互补项目发展,鼓励和支持光伏、风电与储能一体化项目 建设,探索降低产业园区企业用电成本的新路径,提升能源系统的 整体灵活性和经济性。 三是积极探索氢能等未来能源。XX 市拥有丰富的工业副产 氢资源,为发展氢能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当前尚处 于起步阶段,但 XX 市已将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 积极开展相关产业规划和技术研究,为未来能源体系的构建埋下 伏笔。 (三)延伸能源产业链条,提升综合利用效能 XX 市坚持跳出“挖煤卖煤”的传统模式,着力推动能源产业 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一是做精做深现代煤化工。XX 市将现代煤化工视为煤炭清 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向,重点推动了 XX 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 下游深加工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程。这些项目旨在将煤炭 从单一的燃料属性向“燃料+原料”双重属性转变,通过深度加工 制造高附加值的碳基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打造完整的煤炭化 工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大力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作为煤炭主产区,大量的 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是 XX 市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 同时也是宝贵的二次资源。XX 市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作为“无 废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制定了到 2025 年工业 固废年消纳利用能力达到 5000 万吨、产值突破 300 亿元的宏伟 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 材料、进行发电,利用粉煤灰生产高附加值建材等,逐步将环境负 担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