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报告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成为
关键的一环。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
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支撑。然而,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
然存在劳动力老龄化、农技知识陈旧、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
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发展,进而影响了乡村振兴的
进程。因此,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加
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行政部门
积极出台政策,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培育和开发,使得农村实用
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
从总体上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数量、质量、结构分布、
队伍稳定性以及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与乡村
振兴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生活在农村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实践
操作技能,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发挥示范或带动作用,为农村发展
作出贡献的农村劳动者[1]。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仍有农村人
口超过 5 亿人[2],农业农村建设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无法回避的问题。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农业转型升
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是推进乡
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力老龄化
当前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已达到 20.04%[3],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 13.82%,远超“老
龄化社会”的标准[4]。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和
社会保障水平不及城市,导致年轻人更倾向于前往城市寻求发展
机会。随着年轻人的外流,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愈发严
重,劳动力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5]。农村劳动力老化不仅影响
农业生产效率,还可能对乡村治理和社会稳定造成深远影响。
2.2 农技知识陈旧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农业专业知识技术主要依靠传统的口
口相传方式习得,这种方式使得他们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和掌
握程度有限。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劳动力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
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他们习惯于延续使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6]。这
种抵触态度导致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专业技术知识长
期得不到更新,知识老化现象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不仅制约
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
高。
2.3 劳动力素质偏低
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与全国的平均教育
水平相比,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明显较低。特别是在 15~64 岁
的劳动力中,大多数劳动力的学历仅为初中或高中。伴随着农村
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尤其是对于具备智能技术、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的人才需求更为
迫切。然而,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尚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和升级的需求。此外,培训和教育资源的不足也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3.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历来不高,在社会
环境中,人们普遍对农民存在刻板印象,对农业工作有矮化倾向,
导致青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的主观意愿不强。当前,社会上还
未形成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浓厚氛围,农民们认为农业工作环境
艰苦、职业不体面,总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走出农村,不再从事
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作,受此影响,农村适龄劳动力和优秀人才
返乡的意愿进一步降低[7]。近年来各地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视
程度有所提高,但政策激励作用发挥不足,加之社会氛围的影响,
使得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困难。
3.2 传统教育模式与农业现实需要关联性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实用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健全,受传统应试教
育模式影响,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中的农业专业教育往往更注重
培养农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
要的大量普通农业从业者[8]。涉农专业的学生更多地被要求掌
握高精尖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最实际、最
实用的农业生产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实际操
作能力甚至不如农村留守劳动力。
3.3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缺乏系统性的框架。目前,农
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现有的培训模式往往缺乏整体
规划和连续性,通常是以一次性培训为主。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
和实用性,未能与当地的资源状况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也
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这种培训方式导致培
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农
技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仍然以学历、
证书等硬性指标为主,忽视了对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9]。
而农技人才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往往难以
通过传统的评价指标来衡量。
4.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统筹推进社会环境建设
1)强化政治引领,提升社会认可度。各级党委、政府应发
挥领导作用,制订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鼓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