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市国资委大型资产租赁合同管理
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这次大型资产租赁合同管理座谈会,主
题鲜明、意义重大。刚才,相关科室的同志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
在的共性问题与潜在风险,市属 X 集团、X 公司等单位的负责
同志也结合各自实践,分享了经验、剖析了挑战、提出了对策,
讲得都很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型资产租赁,作为盘活存量资
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路径,其
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权益与安全,关系到市属国有企
业的经营活力与核心竞争力,更关系到我市整体的营商环境与高
质量发展的宏观大局。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大型资产租
赁合同管理,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研究和着力破解的一项关键课
题。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前期的调研思考,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精准把握资产租赁的战略定位
首先,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大型资产租赁管理工作
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不仅仅是一项日常的经营管理活
动,更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
有资本布局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当前,我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我们拥有体量庞大的国有存量资产,这是一笔沉睡的宝
贵资源。根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 9 月,市属企业旗下可供租赁
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总价值超过了 3000 亿元,涵盖了工业厂房、
商业地产、仓储物流、办公楼宇等多种业态。这为我们“筑巢引
凤”、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理空间载体。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资产的盘活效率和创收能力仍有巨
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目前我们整体的已租赁资产比例约为
65%,部分资产甚至长期闲置,距离我们为 2025 年度设定的 40
亿元租赁总收入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的
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
的差距。一些单位仍然存在“重持有、轻运营”,“重出租、轻管
理”的惯性思维,对资产的战略价值挖掘不够,对租赁合同的风
险把控不严,对市场的动态变化反应不敏。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
有效解决,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跑冒滴漏”,更会错失宝贵
的市场机遇,拖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因此,各单位
必须彻底摒弃“坐地收租”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以经营的理
念管资产、以市场的逻辑谋发展”的新思维,将大型资产租赁工
作置于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
二、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构建风险防控的坚固防线
刚才会上通报的共性问题和潜在风险点,触及了我们工作的
痛点和难点,必须引起高度警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国有
企业行稳致远的生命线。在大型资产租赁领域,风险防控体系的
建设尤为关键。结合日常监管和外部案例,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合同管理的法律合规风险。一些租赁合同文本不规
范、权责界定模糊,对违约责任、续租条件、资产维护、不可抗
力等关键条款约定不明,为后续的履约纠纷埋下了隐患。更有甚
者,存在绕过公开招租程序、违规审批、签订“阴阳合同”等现
象,不仅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更触及了廉政红线,法律风险
极高。第二,是承租方的信用履约风险。这是租赁业务最核心的
风险之一。由于前期对承租方的资信调查不深入、不全面,对其
实际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评估不足,导致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部
分承租方经营困难,出现租金拖欠、中途退租甚至“跑路”的情
况,给我们的资产收益和后续处置带来极大被动。特别是对于一
些租赁周期长、涉及金额大的合同,承租方的信用风险一旦爆发,
将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第三,是资产价值的动态波动风险。
租赁标的物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市场行情的变化、区域规划的
调整、资产本身的折旧老化、维护保养的缺失等因素,都会导致
资产价值的波动。第四,是运营过程的操作管理风险。这类风险
体现在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例如,可行性论证流于形式,对租
赁项目的市场前景、收益预期缺乏科学测算;资产台账管理混乱,
底数不清、状况不明;租后监管缺失,“一租了之”,对承租方的
经营活动、安全生产、环保状况等缺乏有效监督,一旦出现安
全事故或环保问题,国有企业作为业主方往往需要承担连带责
任。针对上述风险,必须建立一套“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
处置”的全链条、闭环式风险防控体系。事前,要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