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课题:强化党建引领激活助残动能
进入新时代,我国残疾人事业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
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组
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强大动能,成为当前亟待研
究的重要课题。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分析党建引领在助残工作中的
实践路径与核心作用,系统总结各地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康复、
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未来深化党建与
助残业务融合、激活助残内生动力的有效策略。本报告基于对
XX 区残联等单位的实地调研,并结合全国范围内的最新数据与
实践案例,力求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新时代党建引领残疾人事业的核心内涵与时代要求
党建引领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它不仅是政
治方向的指引,更是资源整合的枢纽和攻坚克难的堡垒,其核心内
涵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政治引领是根本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残疾人事
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定盘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
政治功能,将党中央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
到基层,确保助残工作与国家发展大局同频共振。这要求各级残
联组织和助残服务机构,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推动助残工
作,引导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筑牢共同奋斗的思
想根基。正如 XX 区残联组织党员干部赴 XX 仓库抗战纪念馆、
XX 故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正是通过重温革命历史,强化党员干
部的初心使命,将服务残疾人群体的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组织保障是坚实基础。党的组织体系覆盖广泛、动员力
强,是推动助残工作落地见效的“主心骨”。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
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够有效整合政府、社会、市
场等各方资源,形成助残合力。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要推动党建工
作与助残业务深度融合,将党组织建在助残服务链上,将党员示范
岗设在服务残疾人第一线。XX 新区 XX 镇残疾人党群服务中心
建立的党员结对帮扶机制,正是组织保障的生动体现。通过党员
干部与残疾人家庭“一对一”、“多对一”的精准对接,及时了解
需求、解决困难,将党的关怀和温暖精准传递到每个残疾人身边。
(三)融合发展是关键路径。党建引领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统
筹协调能力,能够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为助残
事业注入“催化剂”。新时代的助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就业、康复、教育、维权、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多个领域。通
过党建引领,可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
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XX 市探索建立
的“党建助残基地”模式,就是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引导爱心企
业、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等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优势互补、
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动了助残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
多元化发展。
二、党建引领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与显著成效
在党建引领的强大引擎驱动下,“十四五”以来,我国残疾人
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
增强。截至 2025 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斐然。
(一)聚焦就业优先,夯实残疾人稳定增收之基。就业是残疾
人实现人生价值、融入社会的核心途径。各级党组织将促进残疾
人就业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技
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就业规模与质量持续提升。最新数据显示,从 20XX 年
到 2024 年,全国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累计达到 164.8 万人,就业率
提升了 4.8 个百分点。截至 2025 年 6 月,全国已就业残疾人总数
稳定在 900 万人以上。为巩固和扩大这一成果,中国残联等部门
联合印发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为未来三年的就
业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二是党建引领就业模式不断创新。各地积极探索“党建+”
就业服务新模式。调研中了解到的 XX 镇“三阳机构”便是一个
典型。该机构在党组织的指导下,设立“阳光工坊”、“爱心超市”
等实体化运作项目,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
紧密结合。学员在工坊中不仅能学习手工艺制作、电商直播等技
能,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收入。这种“培训—实践—增
收”的闭环模式,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2025 年,仅 XX 区一地的“三阳机构”,就为超过 500 名残疾人提
供了日间照料和职业康复服务。
三是党员干部带头帮扶作用凸显。在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党
组织积极创办“党建+合作社”、“党建+电商”等助残项目,由党
员干部带头,帮助残疾人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手工业,并通过线上
线下渠道打开销路。在 XX 省 XX 县,当地党委政府推动建立了
“省级党建助残基地”,通过党员结对、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
方式,2025 年已带动超过 200 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二)聚焦精准康复,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之本。康复是帮助
残疾人补偿或重建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
键手段。在党建引领下,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服务
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康复服务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
国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已超过 1 万家,基本形成了覆盖省、市、
县、乡、村的五级康复服务网络。2025 年,全国接受基本康复服
务的残疾人超过 1400 万人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惠及近 40
万名儿童。
二是“党建+服务圈”模式提升服务温度。为解决康复服务
“最后一公里”的可及性问题,各地党组织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
和服务模式。XX 新区 XX 镇残疾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15 分
钟助残服务圈”堪称典范。该中心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整合
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指导站、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将康复
训练、心理疏导、辅具适配等服务直接送到残疾人家门口,实现
了“小事不出网格,服务就在身边”。
三是科技赋能康复服务提质增效。在调研中,XX 区爱尔眼健
康科普馆的创新实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馆利用VR视力测试、
眼底扫描等现代化设备,为视障人士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健康
科普。这背后是党组织积极链接科技企业、医疗机构等资源的成
果。在党建引领下,“智慧助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