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证”标志,也是衡量区
域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助推我县高新技术
企业发展,根据县政协 202x 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教科卫
体委员会在县政协副主席刘明的带领下,组织调研组深入力峰建
材、光华铝业、国电能源设备工程、万华禾香板业、友坤玻璃等
企业,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到先进地区考察
学习等形式,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
情况和委员的意见建议归纳整理,分送县领导及相关部门参阅。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全面推动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从政策引领、资金扶持、引进孵化等方面
同向发力,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迅速攀升,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高
新技术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县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和高质量发展的
领头羊。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成效明显。按照“储备一批、
培育一批、认定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导
帮扶机制,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培育,高位推进高企“倍增”
计划。截至 20XX 年 6 月,全县高新技术企业 34 户(见附件表
一),其中 20XX 年认定 9 户,2XX 年认定 11 户,20XX 年认定
14 户,增幅在一县三区位于前列,20XX 年已分两批次组织 24
家(见附件表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到期高企 9 家,新申报
15 家)。
(二)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辐射效应。从分布领域看,全
县 34 家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涵盖了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
领域(涉及到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
能、资源与环境和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6 大领域)。其中新材料企
业 17 家,占比达 50%;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企业 9 家,占比
26.4%。从企业分布区域来看,高新技术企业 64.7%集中在经开
区(22 家),其余分布在各乡镇,初步形成“点”、“面”结合的
区域发展格局,推动乡镇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三)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指标增长迅速。20XX 年,全县高
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 XX 亿元,是 20XX 年(XX 亿元)的 3.56
倍,年均增长 89.2%;税收 XX 亿元,是 20XX 年(XX 亿元)
的 1.85 倍,年均增长 21.3%;总产值 XX 亿元,比 20XX 年增长
29.2%;产值突破亿元的企业有 4 家,产值突破 XX 万的有 9 家。
(四)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研发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
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院所组建研发平台,开展项目攻
关。研发费用从 20XX 年的 XX 亿元增加到 20XX 年的 XX 亿元,
增幅达 2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从 XX 亿元增加到 XX 亿元(见
表四)。三年来,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 家,引进、开发
先进技术成果 30 余项,成功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
目 20 余项。截止 20XX 年,全县有效发明专利 418 件,其中高
新技术企业专利 161 件,占 39%。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20XX 年我县在全省 59
个县(市、区)中科技创新指数增幅排名第 14 位,但在全省总
量中排名处于 43 位。从产值上看,五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仅 9 家,
亿元以上的企业仅 4 家,整体规模小。从 20XX 年纳税情况来看,
纳税十强中没有高新技术企业,纳税超过 100 万以上的企业仅
13 家。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我县无大型科研机构和
高等院校,校地战略合作创新平台尚未搭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速度缓慢,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相比先进城市及周边地
区存在很大差距,依托企业建立的研发中心数量少且质量不高,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 11 家。调研反映,尽管近几年我县研发
投入增幅很大,占 GDP 总量从 0.04%增加到 1.5%,但投入总量
仍然不足,主要集中在海螺和金誉两家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经
济实力不强,缺乏研发投入所需的资金、人才、设备等创新资源,
开发高新产品数量较少,难以产生竞争力。
(三)高新技术人才资源严重缺乏。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
主体,新产品开发、工艺流程的优化就需要既懂科研又了解市场
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企业对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高端科技
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和吸
引力不强,难以招引科技人才来我县创业、生根发展,而且企业
科技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严
重缺乏,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发展,“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
(四)企业协同合作创新意识不够。调研发现,与高校院所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大多
合作项目能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扶持资金支持,使企业由“要
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但我县企业科技创新大多以自主
研发为主,与高校、科研单位委托联合研发的企业比例不到
30%,实质技术合同成交额更是少之又少(20XX 年技术合同成
交额 XX 万元;20XX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XX 万元)。
三、对策和建议
(一)高点定位,推动高企全面快速发展。一是成立高新技
术企业培育发展工作专班。建议建立县经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