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打造“汉中建造”品牌—
—对我市建筑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建筑业发展壮大,对于吸纳和转移农村
富余劳动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
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如何加快我市建筑
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建筑企业,以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稳
住全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已成为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建筑业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的支柱产业,加强培育、规范监管,全市建筑业保持健康发展势
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总量规模持续增长。20XX 年,全市资质等级建筑企
业完成产值 XX 亿元,增长 16.2%、居全省第 4,是 20XX 年
(XX 亿元)的 2.5 倍,年均增长 16.1%;建筑业增加值 XX 亿
元,增长 11.1%、居全省第 1,是 2015 年(XX 亿元)的 1.5 倍,
年均增长 7.4%。今年一季度,全市建筑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增
长 21.1%、19.1%,均高出全省 10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 2、第 1
位。
(二)贡献作用明显增强。建筑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进一步凸显,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XX 年,全市建
筑业增加值在二产中的比重达 23.1%,分别高出全国、全省 5.3、
3.7 个百分点;对 GDP 的贡献率达 9.8%,分别高出全国、全省
2.8、1 个百分点;建筑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 10%以上,镇巴
县、佛坪县的建筑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 49%、52%以上,支撑作
用尤为明显。同时,建筑业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共吸纳从业人员
约 7 万人。
(三)企业实力不断提升。建筑业企业数量、规模、资质实
力不断扩大。至 20XX 年,全市共有从事建筑行业的市场主体
10263 户,其中,有资质的建筑企业 612 户,是 20XX 年的 2.5
倍,其中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 11 家(国企 2 家),二级企业 165
家,三级企业 436 家;产值过亿元的有 79 户(有 3 户超过 XX
亿元)。获得高、中、初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约 2.8 万人,
部分企业业务范围拓展到四川、云南、甘肃、新疆以及西安、宝
鸡、安康等地市。20XX 年,有 17 户企业在省外承包工程,产
值 XX 亿元。
(四)产业业态多元发展。引导鼓励上规模、有实力的建筑
企业创新经营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逐步从单一的房屋建筑施工
向公路、桥梁、水利、矿山等业务领域拓展,部分企业由单一的
建筑施工向房地产开发、建筑材料、物业服务等领域多元化发展。
钢结构、建筑构件、消防设施、防腐保温等一批专业化企业发展
壮大,汉中汉邦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
地,建成产、学、研一体化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园,装配式建筑
的设计、生产、施工能力持续增强。
(五)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对建筑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
大,成立了建筑业稳增长专班,建立了重点企业市级部门包抓机
制。工程项目施工许可办理流程持续优化,审批时限全链条大幅
压缩,实现了建设项目市政报装“一窗进、一窗出”集成服务。
加大对建筑业的奖励,仅 20XX、20XX 年就奖励建筑企业 63 家
次 XX 余万元。强化对建筑行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深入
开展文明工地创建,20XX 年创建省级文明工地 17 个,省优质
工程“长安杯”奖工程 2 个,市级文明工地 135 个,市优质工程
“天汉杯”奖工程 5 个。
二、困难问题
虽然我市建筑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
不足和突出问题。
一是总量规模有待扩大。2021 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仅占
全省的 3.9%、居全省第 5 位,与排名之前地市相比,总产值与
榆林相差 XX 亿元,只占咸阳 42%、宝鸡 30%、西安 6.6%;建
筑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 6.5%,居全省第 4 位,与排名之前地市
相比,增加值与咸阳相差 XX 亿元,只占宝鸡 68%、西安 11%。
二是企业竞争力亟需提升。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从事
与建筑业相关的市场主体已超过万户,但有资质的建筑企业数量
少,特别是纳入统计库的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仅 254 家,且这些企
业大部分专业化程度不高,资质等级低,一级资质企业仅有 11
家,至今没有特级资质企业;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技术落后,
优质品牌少,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一些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
的项目无法参与竞标实施,随着外地企业大批进驻,市场空间进
一步压缩,部分本土企业生存日益艰难。数据显示:20XX 年 12
月以来,经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的项目总额 XX 亿,外地企
业中标额占 85.38%。
三是产业结构有待升级。我市建筑企业多以房建为主,市政、
公路、水利水电、新型基础设施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少,本土企业产品至今没有实现“鲁班奖”的突破,大部分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
求。特别是,提倡多年的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智能建造发展
滞后,20XX 年至 20XX 年底,全市仅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 15
个、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比仅 5%,距省上要求
的 25%的目标任务仍有较大差距。
四是融资渠道还需拓展。当前,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建筑业
原材料、劳动力工资持续上升,同时,建筑市场垫资、压价、工
程款拖欠、竣工决算不及时等现象突出,加之近年来企业在安全、
环保、文明施工、人员工资、疫情防控中的投入增大,营业税改
增值税后部分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建筑业经营成本增加、资金链
普遍紧张;尤其是在 PPP 或 EPC 模式下,本地中小型民营建筑
企业实力不足,没有项目承接能力。银行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
授信批复、实际投贷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差距明显,企业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