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昨天,我们组织召开了关于改文风转作风暨公文抄袭问
题的专题研讨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传达了相关法规制度,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的
交流和探讨。大家准备充分,发言踊跃,查找问题客观实在,
分析根源深刻透彻,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方向的
预期目的。下面,结合大家的讨论和我的思考,就根治公文
抄袭顽疾、全面改进文风作风,讲几点总结意见。
一、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本质与危害
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
工具,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政令的畅通和政府的公信力。然而,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的公文抄袭现象,已经成为一
种值得高度警惕的“作风病”。对此,必须从政治高度和作风
建设的深度,来深刻认识其本质与危害。
首先,公文抄袭是思想懒惰、作风漂浮的直接体现。一
篇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的公文,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是思
想上的“懒汉主义”和行动上的“甩手掌柜”。这种行为的背后,
是责任心的缺失,是缺乏对上级精神的深刻领会,更是缺乏
对基层实际的深入了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起草
公文变成“复制粘贴”的游戏,当政策文件沦为文字材料的堆
砌,其结果必然是政策“空转”、工作“悬浮”,最终损害的是
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党政机关的整体形象。
其次,公文抄袭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当
前,形式主义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
落实会议”。公文抄袭正是这种顽瘴痼疾的集中反映。部分干
部满足于“搞材料”“报数据”,把“写了”等同于“做了”,把“发
文”看作是“落实”,而不是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这种只唯上、不唯实,只重形式、不重实效
的做法,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严重侵蚀了党
和政府的公信力。
再者,公文抄袭是对纪律规矩的公然挑战。早在 2012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
理工作条例》,对公文办理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化、制度化要
求。抄袭行为不仅违背了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对组织
纪律和工作规矩的漠视。一些单位因公文抄袭问题受到严肃
处理的案例,足以说明这绝非小事,而是必须严肃对待的纪
律问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抄袭行为
的识别与追溯变得越来越容易,这给监督执纪提供了新的技
术手段,也对每一位公文起草者和审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深挖根源剖析公文抄袭现象背后的作风沉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其根源
在于作风建设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破解这一难题,必须用
解剖麻雀的精神,深挖其背后的作风沉疴。
一是政治站位不高,责任担当精神弱化。部分干部没有
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文风问题,认为公文写作只是“笔杆子”
的技术活,与政治能力、大局观念无关。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极端负责”的态度。
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不是主动思考、深入研究,而是习
惯于当“二传手”,从网上、从旧文中寻找“模板”,满足于“依
葫芦画瓢”,看似走了捷径,实则丢掉了作为一名干部的责任
与担当。
二是调查研究不深,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文风是作风的
“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倡导“短、实、新”的
文风,反对“假、长、空”。好的文风来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一些干部习惯于
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满足于看来电、看报表,不愿、
不肯、不敢深入基层一线,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声音,看不到
工作的实际困难,写出来的文件自然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除了抄袭,也别无他法。这种状况下产出的公文,既不能准
确反映情况,也无法有效指导实践。
三是审核把关不严,监督问责机制虚化。公文抄袭现象
的发生,起草人固然是第一责任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