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的思考
与感悟
近期,我有幸第一时间学习了于 2025 年 8 月由中共中央政
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作为一
名在 X 单位工作的普通党员,初读《条例》全文,内心深受触
动与鼓舞。这不仅是一部党内法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动指南,
它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
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结合自身的岗位和经历,有
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与打算,愿在此与各位同志交流分享。
一、深刻认识《条例》的里程碑意义
首先,我谈谈对《条例》出台重大意义的认识。学习《条例》
的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它的诞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我党思
想政治工作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深远的历史逻
辑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回顾党
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被视为党的“生命线”。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的初步探
索,到改革开放时期,在拨乱反正中出台的一系列针对企业、精
神文明建设的文件,再到新时代密集出台的关于高校、爱国主义、
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从未停
止。这一系列的文件,犹如一块块基石,逐步搭建起思想政治
工作的宏伟大厦。而《条例》的审议通过,正是在这深厚基础
上,将过往的成功经验、有效做法、基本原则通过党内最高法规
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了集大成式的升华。它共计 14 章 58 条,
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标志着党的思想
政治工作从此拥有了最权威、最稳定的制度保障。
其次,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制度治党的关键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通过学习了解到,我们党内法规体系有一个“1+4”的基本框
架,即以党章为根本,辅以党的组织法规、领导法规、自身建设
法规和监督保障法规四大板块。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要求
散见于各类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中,虽然重要,但缺乏统一的、
刚性的制度约束。《条例》作为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主干法规,
精准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再仅仅
依靠“强调”,而是依靠“法治”,完成了从“软要求”到“硬约
束”的根本性转变。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触动,
它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必须
完成的“必答题”。
最后,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应对时代挑战的迫切需
要。当前,我们身处一个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社会
思潮纷繁复杂、信息技术深刻改变舆论生态的时代。如何在一个
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凝聚共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坚定信念,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条例》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要用其凝心铸魂,这为我们在复
杂环境中廓清思想迷雾、站稳政治立场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所构
建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
格局,为我们应对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准确把握《条例》的实践要求
在反复研读《条例》原文,并参与单位组织的专题学习后,
我谈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深刻体会。我体会到,学习《条例》
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必须深入其内涵,用心感悟其蕴含的实
践智慧和为民情怀。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了“人情味”。《条例》
开宗明义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目标是
引导人、感召人、凝聚人、塑造人。这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对于思
想政治工作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和生硬
的说教,而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
心人之上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条例》提出的六种基本方式中,
“关怀服务”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明确要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同
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让我联想到,在日常工作中,同事遇
到困难时一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