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检讨表态发
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当前,正值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入关键阶段、“十
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冲刺收官的重要时期,我们却在近期的安全
生产工作中暴露出严重问题。所在单位不仅隐患排查不够深入、
责任落实存在差距,还发生了[具体轻微安全事件],这一事件犹
如一记警钟,无情地敲响了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短板和不
足。这不仅违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也给整
体的安全工作拖了后腿,影响了大局。今天,我怀着万分愧疚与
深深自责的心情在这里作检讨,秉持“直面问题不回避、剖析症
结不遮掩、整改落实不含糊”的态度,下定决心把安全生产的短
板补齐、防线筑牢。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检讨与表态:
一、摆问题,直面短板不推诿
此次问题的暴露并非偶然,而是我们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长期
积累的短板集中爆发,必须逐一明确、深刻反思。
(一)隐患排查浮于浅表。日常排查工作存在严重的“重显
轻隐、重常轻特”问题。对于车间设备表面的破损、物料的杂乱
堆放等明显隐患,我们能够及时察觉,但对于管道内部的腐蚀、
电机轴承的磨损等隐蔽性隐患,却未能充分运用“红外热成像仪、
超声波检测仪”等专业工具进行深入排查,致使部分设备在“带
病”状态下持续运行。在排查区域上,对常规生产区域的排查
频率较高,但对闲置仓库、地下电缆沟、临时施工场地等特殊
区域的排查覆盖率不足 80%,甚至出现了“漏查”的情况。在风
险研判方面,对于“高温天气+设备高负荷运转”“暴雨季节+户
外登高作业”等交叉风险,未能有效运用 LEC 法进行科学的分
级评估,导致防控措施缺乏针对性。
(二)责任传导层层递减。虽然我们建立了“四级责任体
系”,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
公司层面制定了详细的责任清单,但到了部门层面,存在“照抄
照搬”的问题,没有结合具体业务特点进一步细化岗位责任。班
组长对员工的安全交底往往流于形式,对于新入职员工和转岗员
工,没有进行“一对一”的风险告知和专项培训。部分管理人员
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错误倾向,在订单高峰期,默许甚至
鼓励员工“简化安全操作流程、缩短设备维护时间”,导致责任
链条出现断裂。
(三)应急准备形同虚设。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预案不实用、
演练走过场、物资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修订后的应急预案仍
存在大量“模板化”内容,对于“易燃易爆品泄漏、电气设备火
灾”等实际可能发生的场景,没有明确具体的处置步骤和物资调
配路径。应急演练大多是“提前安排、按部就班”,员工对“灭
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急救包扎的基本流程”掌握不熟练,甚至
在演练中出现“找不到消防器材存放位置”的尴尬情况。应急物
资储备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部分车间的消防器材压
力不足、急救药品过期,且未按照规定每月进行盘点和更新。
(四)双重预防落实乏力。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
重预防机制未能有效落地。风险辨识工作仅覆盖了主要生产设备,
对于“新生产工艺、新业务模式”(如新增的自动化生产线)所
带来的风险,没有及时更新风险清单。隐患整改存在“重销号、
轻复查”的问题,部分一般隐患虽然标注“已整改”,但未进行
复查验证,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对员工的双重预防知识培训不足,
近 30%的员工不清楚“红橙黄蓝”四级风险的分级标准,难以主
动参与到风险防控工作中来。
二、挖根源,剖析症结不护短
透过问题的表象,深入挖掘根源,我们发现主要是在思想认
识、管理机制、人员能力三个方面存在偏差,必须深刻反思、引
以为戒。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根本原因在于“忧患意识淡薄、
底线思维缺失”。存在“经验主义”的错误观念,认为“过去没
出过事,现在也不会出事”,对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认识不足。在生产任务繁重时,潜意识里将“保进度、赶产量”
放在首位,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导致安全管理工作被边缘
化。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小隐患不会引发大事故”,对排查
出的“设备轻微震动、线路轻微破损”等问题,总是抱着“等忙
完这一阵再处理”的想法,未能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存在“麻痹
心态”,对上级部署的安全生产任务和风险防控要求,仅仅停留
在“开会传达、文件转发”的层面,没有真正深入基层抓落实。
(二)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制度执行和考核问责存在“宽松
软”的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例如,“危险作业必须办理审
批手续”的规定,部分部门为了图方便,经常“先斩后奏”,甚
至不办理审批手续,而相关监管部门却未能及时制止和纠正。考
核问责缺乏力度,对于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管理人员和违规操作的
员工,大多只是进行“口头批评”,很少进行实质性的处罚,导
致制度的威慑力不足。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存在“碎片化”问
题,生产、技术、安全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信息
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导致安全监管出现“盲区”。
(三)人员能力存在短板。员工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应急处置
水平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