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XX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XX 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推进会 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推 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相关决策部署,总结前期专 项行动的成效与经验,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 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 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乎千家万户幸福安宁的“国之大 者”。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责任,更是一项严 肃的政治任务。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 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合力,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清醒认识工作的阶段性与艰巨性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协同发力,扎实 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 效。最直观的体现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 比下降了 52.73%。这个数据来之不易,背后是全体同仁的辛勤 付出。回顾前段时期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法治防护网越织越密。坚持预防为先,法治同行的理念。 全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实现了百分之百全覆盖,“莎姐·检 护柚苗”等本土化法治宣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各政法单位与 教育部门紧密协作,通过模拟法庭、法治宣讲、情景剧等多种 形式,将法治的种子播撒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累计开展各类法 治宣传教育活动数百场次,有效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和自 我保护能力。 二是协同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统 筹协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成员单位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 公、检、法、司、教、卫、民政等部门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 联合执法等方面建立了常态化协作机制。特别是在案件办理中, “一站式”办案区和询问救助中心的建设与应用,有效避免了对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伤害”,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重点难点攻坚取得突破。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校园周边 环境问题,开展了多轮次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取缔了一批违规 经营的网吧、娱乐场所。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了社会观护基地, 引入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力量,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行 为矫治和技能培训,精准帮教罪错未成年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 效果。例如,相关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心理疏导近 200 人 次,为数十名未成年被害人落实司法救助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短板。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 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网络空间的影响日益深 化,网络游戏沉迷、网络欺凌、网络交友诈骗等问题成为诱发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受到侵害的新燃点。一些不良“亚文化”通 过网络快速传播,侵蚀着青少年的心智。同时,社会转型期带来 的家庭结构变化,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群体的增多,使得家 庭监护缺位或监护不当的问题愈发突出。 从工作实践看,预防体系仍有漏洞。源头预防的力度仍显不 足,重打击、轻预防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家庭、学校、 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的衔接还不够顺畅,存在 责任边界不清、信息壁垒等问题。特别是对“隐性辍学”学生的 摸排发现机制、对遭受家庭暴力或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的早期干 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犯罪特征看,新老问题相互交织。一方面,盗窃、寻衅滋 事等传统犯罪依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另一方面,利用 电信网络实施的新型犯罪崭露头角,犯罪手段的成人化、智能化 趋势值得高度警惕。而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性侵害等严 重暴力犯罪依然高发,严重挑战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是必须持 续重拳出击的重点。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思想,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精准施策的智慧,切 实把工作抓深、抓实、抓出成效。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工作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下一阶段,全区上下要紧紧围绕实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和未 成年人犯罪案件“双下降”的核心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 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第一,坚持源頭治理,構建全方位預防體系。 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必须将工作的关口前移,从事后惩治向 事前预防延伸。 要夯实家庭监护第一道防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要 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家长学校、社区讲堂、 线上课程等多种渠道,向广大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要依法用好“家庭教育令”这一法律工具,对监护失职或监护不 当的家长进行督促、指导和纠正,推动“依法带娃”成为社会共 识。民政、妇联等部门要特别关注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家庭,提 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 要筑牢学校保护主阵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将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