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局关于为基层减负工
作开展情况的自查自纠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策
部署,以及省委、市委相关工作要求,我局始终将为基层减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
任务,紧密结合财政职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开展自查自纠,着力破
解影响基层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减负工作走深走实。现将有关情况报
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源头治理
和过程管控,在预算编制、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财政工作的全链条中体现减负要
求,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将减负工作与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财
会监督等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通过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优先保障基层“三保”支
出,确保基层正常运转有财力保障。同时,强化财会监督职能,对全县各单位的财
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制止了部分单位向下摊派费用、转嫁工
作负担的行为,切实维护了基层单位的合法权益。在支持基层发展方面,我们不断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财力薄弱乡镇的倾斜力度,增强其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
能力,从根源上减少因财力不足导致的向上“求援”和被动“迎检”。
二、自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对照上级要求和基层期盼,我局深刻检视,发现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
些深层次、细节性问题上仍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在一定范围
内、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件方面。一是“隐形文件”仍未杜绝。虽然严格控制了以局名义正式印发
的红头文件数量,截至2025年10月,我局制发文件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6%,但通
过便函、通知、工作提示、征求意见函等形式部署工作、索要材料的“隐形文件”依然
存在。这些非正式文件未纳入计划管理和数量统计,却同样耗费基层大量时间和精
力。二是文件内容仍有优化空间。部分业务指导性文件存在“上下一般粗”的现象,对
上级政策简单“穿衣戴帽”,结合我县财政实际和基层操作实际的转化、细化不足,导
致基层在执行时仍需向上反复请示,增加了沟通成本。三是征求意见时限有时过于
紧张。个别紧急任务,存在周五下午发函要求下周一上午反馈的情况,未给基层留
足充分研究和反馈意见的时间,导致反馈质量不高,征求意见流于形式。
(二)会议方面。一是会议统筹力度有待加强。虽然我局严格执行年度会议计
划,截至目前,以局名义召开的全县性会议场次同比减少12%,但部门内部、股室
层面召开的业务培训会、工作协调会、项目推进会等小型会议数量仍然偏多。部
分会议存在主题相近、参会人员重叠的问题,未能有效整合,增加了基层的参会负
担。二是视频会议减负效果未完全实现。视频会议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新
的问题。部分视频会议层层套开,同一主题的会议,省、市、县接续召开,基层干
部“刚走出这个会场,又走进那个会场”。同时,对视频会议的参会范围和人员要求有
时过于宽泛,未能做到精准通知,造成不必要的陪会。
(三)督检考和调研考察方面。一是检查考核的统筹性不足。尽管我局严格执
行督检考年度计划和备案制度,但仍存在与其他部门对同一乡镇、同一项目开展
的财务检查、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监督等工作未能有效整合的现象,导致基层单
位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反复接待、提供相似材料,存在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我局牵头或参与的各类督检考活动共计18次,虽较去年同期
的22次有所下降,但基层反映的迎检压力依然较大。二是调研重“量”轻“质”偶有发
生。下基层调研有时存在“走马观花”现象,满足于听取汇报、查看台账,深入一线、
解剖麻雀式的“四不两直”调研开展得不够深入,对基层财政运行中遇到的真实困难和
堵点问题挖掘不够透彻,提出的解决方案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四)抽借调方面。一是“以借代调”现象依然存在。为应对阶段性中心工作或紧
急任务,我局及其他县直部门仍然存在从乡镇(街道)抽调业务骨干的情况。据不
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全县各部门临时抽调、借用乡镇干部累计超过45人次,平
均借用时长超过3个月。这不仅加剧了基层“人少事多”的矛盾,也影响了被借调干部
的职业发展和正常晋升,造成基层队伍不稳定。二是“人才下不去”与“人才留不住”并
存。在财政系统内部,优秀的财会人才向县级部门集中的趋势明显,而乡镇财政所
则面临人员老化、专业能力不足的困境,向上借人成为一种无奈之举,形成了恶性
循环。
(五)政务移动互联网方面。一是“指尖上的负担”初现端倪。各类政务APP、
工作群组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负担。部分上级部门开发的预算管
理、资产管理、项目申报等系统,存在操作复杂、数据重复填报、系统间不兼容等
问题,基层财政干部需要同时操作多个平台,耗费大量精力。据基层反映,平均每
人需应对超过10个工作相关的微信群、QQ群,存在被动“晒工作、晒进度”的隐形压
力。二是线上考核指标设置不尽科学。一些业务系统将登录时长、信息报送频率等
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基层干部为了“留痕”而登录,为了“排名”而报送,偏离了运用信
息化手段提升工作实效的初衷。
(六)基层权责方面。一是权责利不匹配。近年来,随着事权下放,基层财
政承担的职责日益增多,如涉农补贴发放审核、村级财务监管、项目资金过程监
督等,但相应的经费保障、人员编制和执法权限未能完全同步下放。基层财政部
门“有责无权”或“权小责大”的现象突出,面对违规使用资金等问题时,往往缺乏有
效的制约手段。二是“属地管理”泛化。一些本应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