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把学习感悟转化为实干担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党的二十届
四中全会精神,我倍感荣幸,也深受启发。会前,我反复研读
了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重要文件,心潮澎湃,感触良多。特别
是作为一名交通战线的“老兵”,看到全会报告将“构建现代
化基础设施体系”置于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要“完善现
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我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对我而言,不只是理论上的“充
电”,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和工作上的“校准”。它让
我跳出日常繁杂的事务,从更高、更广的维度重新审视我们交
通人的初心和使命。下面,结合我的本职工作,向各位领导和
同志们汇报三点不成熟的思考和体会,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修路”到“惠民”:对交通为民根本立场的再深化
参加工作以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和道路打交道。过去,我
们衡量工作的标准,常常是修了多少公里的路,建了多少座
桥,完成了多少投资。这些数字固然重要,是交通发展的坚实
足迹。但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愈发深刻地认
识到,交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仅仅是冰冷的里
程数,而是人民群众脸上温暖的笑容。全会强调要“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
了我。它让我反思,我们修的每一条路,到底为老百姓的生活
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我们*县的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2800公里,这是一个
了不起的成就。近三年来,全县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
入了超过14亿元的资金,完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公路提质改
造工程,总里程达到了数百公里。当我看到这些数据时,心中
有自豪,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仿佛能看到,过去因为
道路泥泞、出行不便而紧锁愁眉的果农,如今正开着三轮
车,满载着丰收的*蜜瓜,畅行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我也仿佛能
听到,偏远村庄的孩子们,清晨告别坑洼的土路,骑着单车在
安全整洁的“上学路”上发出的清脆笑声。这些画面,才
是“四好农村路”建设最有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们交通人为之
奋斗的意义所在。过去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
讲的是通路。今天,全会精神指引我们,不仅要“通路”,更
要“通心”,要将“民生温度”注入交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
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要更加精细化。比如,在规划线路时,是
不是能多听听沿线村民的意见,让道路走向更贴近他们的生产
生活需求?在安防工程建设中,除了安装护栏和警示牌,是不
是还能结合沿途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增设一些错车道、休息
点,让行车更安全、更舒心?在道路养护上,我们是否能建立
起更快速的响应机制,让坑洼、破损路面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修
复,确保群众“走好路”的体验不打折扣?我深切地感受
到,交通为民,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一种深入骨髓
的价值追求。它要求我们把视角从宏大的路网规划,下沉到每
一位村民的“急难愁盼”上。未来,我们不仅要建设好、管理
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更要思考如何让这些路变得更
美、更具文化内涵,成为承载乡愁、展示乡貌的“风景
线”,让群众在享受便捷出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与溫情。这,是我对交通为民立场的新认识,也是我今后努力
的方向。
二、从“支撑”到“赋能”:对交通强基战略作用的再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交通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
官”和“基础性支撑”。这个定位没有错,但学习贯彻全会精
神后,我感到这个定位需要进一步深化。全会提出要“加快发
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交通工作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交通不应再仅仅是被动地“支撑”产业发展,而应主动地“赋
能”产业升级,成为激发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强劲引擎。
这种从“支撑”到“赋能”的角色转变,要求我们必须打
破“就交通论交通”的思维定式,积极拥抱“交通+”融合发展
的大趋势。我们*县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比如,我们的*枸
杞、*肉羊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常常受困于“最后一公
里”的物流瓶颈。过去,我们修好了产业路,觉得任务就完成
了。但现在我思考的是,我们交通部门能不能更主动一些?能
不能牵头协同农业、商务、邮政等部门,共同打造“交通+电
商+冷链物流”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我们能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