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全会宣讲稿:锚定宏伟蓝图勇担当,砥砺奋进新程建新功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全会宣讲稿:锚定宏伟蓝图 勇担当,砥砺奋进新程建新功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市委党校,共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届四中全会精神。这次全会是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 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描绘了“十五 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 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为我们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各位学员作为作为市 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带领全市广大党员 干部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切实把思想 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全会精神在*市落地生 根、开花结果。 一、深学细悟全会核心要义,筑牢奋进新征程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定奋斗 目标,一以贯之团结奋进,是我们党的一个鲜明特点和独特优 势。”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 我们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提供了根本遵 循。全会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时期的辉煌成就,科学分析 了“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 的发展战略,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展现了党中央 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驾驭复杂局面的卓越能力。我们必须站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政治意 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 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 量。 (一)深刻领会全会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于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 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全会准确把握“十五 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 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 略擘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一重大判断体 现了党中央对时代特征的精准把握和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全会通过的《建议》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 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 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 政治任务,必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全会精神入脑入 心、见行见效。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错 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 上、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 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 新的坚实步伐。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 元、130万亿元台阶,预计2025年底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全球 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0名,成为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这些成就的取 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证明,“两个确立”对于我 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是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的根本 政治保证。 (二)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全会提出的“五个 以”“两个推动”“一个确保”要求,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 体,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五个 以”即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 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两个推动”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 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 伐;“一个确保”即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 进展。这些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各项事业始终沿着 正确方向阔步前行提供了根本保障。 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 坚持”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 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些原则系统总结了我国发展的宝贵经 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特点。坚持党的全 面领导是根本保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 进;坚持人民至上是价值追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坚持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物质基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破除体制 机制障碍;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实践路径,实现 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坚持统筹发 展和安全是重要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 动。 全会确立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主要目 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 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 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 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这些目标既催人奋进又切实可 行,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战略性和操作性 相统一。特别是全会强调,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保持适当速度,为实现这一标志性指标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 深刻认识到,这些目标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发展 条件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实现。 (三)系统掌握全会部署的战略任务与重大举措 全会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等12个方面,部署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牵引、驱 动、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这些任务既同“十四五”规划前后 衔接,又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一脉相承,既 是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改革攻坚的重要抓手。特别 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战 略任务的第一条,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 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实体经济 的高度重视,对巩固我国完整产业体系优势的战略考量。 全会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 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 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全会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 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 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 力,未来十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 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建设强大 国内市场方面,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部署了 三方面重点任务,要把握好“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 环”三个关键。大国经济都是内需为主导,市场是当今世界最 稀缺的资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 全会还强调,中国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 机遇、共同发展,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 的必由之路。全会从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四个方面作 了重要部署。特别是提出要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塑造吸引 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 期的制度环境。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和务实行动,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全球经济治理 提供新方案。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 了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全会把推动 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 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没有坚实 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 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密结合*市发展实 际,找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一是巩固 提升传统产业优势。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对于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智能 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投入,推动传 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推 进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 力。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工艺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 产品结构,增强传统产业内生增长动力。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 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拓展个性化定 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二是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 支柱,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战略意义。要聚焦新能源、 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和扶持政策,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 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深度融合。建立新兴产业孵化体系和培育机制,支持创新型中 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强新兴 产业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推广 应用的市场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 业赛道。未来产业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是引领经济社会 发展的革命性力量。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瞄准量 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 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 入。建立未来产业发现和培育机制,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 区,开展技术验证和场景示范。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组建 创新联合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原创性成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激发科研人 员创新活力,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催生新质生产力动能。一是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 究,优化学科布局和研究方向,增加长期稳定支持,力争在重 点领域实现突破。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市场化机制下 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突破产业链供应链瓶颈制约。完善 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增强战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