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国共产党人的规划智慧:一种长期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观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的规划智慧:一种长期主义的经 济社会发展观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中国 奇迹”不是“飞来峰”,而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 年规划的长期主义这一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 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科学制定和接续实 施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 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 稳定奇迹。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面向“十五五”时期,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人的规划智慧,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何谓规划的问题 中国选择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基于特定 国情。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农业基本处于分散的“小生产”甚 至手工作坊阶段,急需国家出面“组织起来”。毛泽东同志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指出,“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 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报告》指出:“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只 有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才能克服我国现在先进的政权和落后的经 济之间的矛盾,而把贫弱的中国变成真正富强的中国。”这一时 期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计划模式合理性的明证。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面对市 场自发调节的种种弊端,以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如粗放型增长、 环境污染等问题,规划成为解决这些“市场失灵”问题的良药。 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持续推动企业体制、价 格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改革,扫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 障碍,解决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 等矛盾问题,找到了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通过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手段方法,更提出了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发 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 经验回答了何谓规划的问题: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规划主要有两个维度,“从 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从时间维度看,国 家治理的各项工作要按照轻重缓急的次序进行合理安排,要统筹 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 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从空间 维度看,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通过 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因此,规划旨在集中全社会 的力量解决那些市场运行需要但又不能自发解决的工业基础建 设、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共同富裕等 基础性、制度性问题,以确保市场和社会运行更符合现代化建设 和人民群众需要。 综观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 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确保长期发展 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高度统一。 2.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为什么要规划的问题 规划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无序竞争造成社 会失序的批判与救治。恩格斯指出,“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 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 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 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生产或管理 的无政府状态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最健全的市场机制也存在 “市场失灵”的难题,需要国家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从新中国成 立以来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其社会功能看,中国共 产党人对于为什么要规划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理由: 第一,规划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起飞”的必由之路。当毛泽 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决定借鉴苏联的计划体制搞五年计划 时,当时的技术经济状况不仅“一穷二白”,而且“一片散沙”。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起飞”,用规划的或社会主义集中力